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2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進賢門,為五門水關三,編戶七十八里。

程鄉縣城池 ,隋大業三年置,以程旼名。五代南漢,割縣為敬州。宋開寶四年,以翼廟諱,更名梅州。熙寧六年廢。元豐五年,復梅州。紹興六年,猶熙寧制。九年,猶元豐制。元至元十六年,改置梅州路總管府。二十三年,復為梅州,領程鄉縣。宋皇祐間,始築土城。洪武二年,省州為縣,隸潮州。十八年,易以石,拓西城垣,廣其基,築石為址,壘以甓。周圍九百八十五丈,高二丈四尺,厚二丈。東西南北各為門,建樓其上,窩鋪一十有六,雉堞九百八十有五。東南至府三百里。東大埔,西興寧,北平遠。廣二百一十里,袤三百五十里。弘治元年,知縣劉彬修築。八年,大水崩一百七十餘丈,通判郭偉修筑。嘉靖十年,大水崩十餘丈,知縣林罈、戴光復相繼修築。崇禎間,增高三尺,壕廣二丈,深一丈,門四。其南臨溪。

皇清康熙九年、十年,霖雨,東西北各崩六七丈十七。

年霖雨,又崩三十餘丈。知縣王仕雲、王吉人相繼修築,編戶十三里。

饒平縣城池 ,「明成化十四年,析置今縣,皆甃以磚城,高一丈八尺,周圍七百二十一丈。」 始皆參政劉洪寔總其事。次年知縣楊昱至董之,築高一丈餘。嘉靖十四年秋,大水衝決城垣四十丈,縣丞徐澄補葺之。十七年,四門城屋皆廢。十八年,知縣羅徹重建四樓,雉堞還拱,以灰甓新之。嘉靖戊午,知縣林叢槐建鎮北「樓,其壕廣二丈,深丈餘,引歐陂水入焉。」

皇清順治間,饒鎮吳六奇修築,高二丈,馬路廣三尺。

增置「尊君樓」 、「銃樓」 、敵樓共十七座。

大城所城 在宣化都。洪武間,百戶顧寔築。圍六百「四十三丈,高一丈六尺八寸,門四,其池加城之數五十三丈。」 康熙三年遷斥,七年展復。八年,知縣劉鴻業重建。

黃岡鎮城 在縣東宣化都。嘉靖間,知府郭春震建,圍一千二百餘丈,門四。

皇清順治間,饒鎮吳六奇重建,圍六百五十丈,高一

丈餘,堅厚倍昔。經遷展復。康熙八年,知府宋徵璧重建。

南澳城 在本縣信寧都海島中。明萬曆副總兵晏繼芳建,何斌臣修。高二丈二尺,圍五百丈,門四。

惠來縣城池 ,明弘治末,因流賊劫掠,嘉靖四年,析潮陽、惠來、酉頭、大坭、隆井四都,又析海豐、龍溪一都置今縣,以縣治在惠來都,故名。東潮陽,西海豐,北普寧。指揮程鑒、通判陳碩始建。周圍七百丈,高一丈七尺,門四,上各有樓。嘉靖,署縣府知事饒經濟將北門填塞。癸卯,通判諸燮拓南城四十四丈,合舊城七百七十四丈。隆慶己巳,知縣施冔申請增設敵臺一十四座,其池廣一丈五尺,東西水關二

靖海所城 在縣南大坭都。明洪武間建,高二丈一尺,圍五百六十丈,門四。嘉靖、萬曆,知縣林春秀、游之光相繼重修。康熙八年,知縣孫汝謀重建。

神泉澳城 在縣南十里。嘉靖間,知縣林春秀建。圍三百丈,高一丈三尺,門二。康熙八年,知縣孫汝謀重建。共編戶二十里。

大埔縣城池 「明嘉靖五年,析饒平二都置今縣,以縣治在大埔村,故名。西達府一百六十里,東永定,南饒平,北程鄉。廣二百二十里,袤二百五十里。」 創於知縣歐淮,城未就而卒。知府王袍、推官李喬木董其事,二載始竣。周圍五百一十有九丈四尺,高一丈七尺,廣一丈二尺,上廣九尺。內外甃以石為門三:東潮陽,北「拱辰,西通津」 ,據茶山之麓,前臨大溪。後知縣曾廣翰、吳思丘繼修,重建窩鋪,為城兵巡守棲息之所,增高垛牆。萬曆間,知縣謝九鼎繼修,及新樓堞。

三河鎮城 在大埔縣西戀洲都。嘉靖間,僉事張冕建。周圍四百九十丈,高一丈三尺,門四。

皇清順治間,饒鎮吳六奇重修,共編戶二十里。

澄海縣城池 ,明嘉靖四十二年,析饒平之蘇灣,揭陽之鮀江、鱷浦、蓬洲,并海陽之上、中、下、外三莆,共七都,置今「縣。西達府七十里,東大海,南揭陽,北饒平。廣五十里,袤六十五里,高一丈七尺,腰城雉堞各三尺,周圍九百二十五丈。四十三年,知縣周行議建。四十五年張濬興砌,隆慶五年知縣蔡楠竣工。萬曆三年知」 縣顧奕增高三尺五寸。垛垣一千二百八十有三,門五,東西、南、北四。小北門一,樓四。東曰「常春」 ,南曰「承明」 ,西曰「保義」 ,北曰「拱辰。」 設水關以通三川溪之水。窩鋪二十有六,知縣左承芳建其池。東北有天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