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16

此页尚未校对

南西受揭陽南北二溪之水,東南通海,魚蛤之利,民賴以生。

沙馬 在城西南五十里牛田洋中。已上俱洋港,俱在縣西南。

南港 :在城南五里。自橫隴溪南流至大牙東分一派,經上窖、沈洲、外沙等村入海。

新港 在城西十里。自橫隴溪東流,至大牙西南分一派,經蛋家園、漁洲、富沙、橫窖等村入海。東港 在城西二十里。自蛋家園西南分一派,經漁洲、隴尾,轉萬石、岐山、夏嶺鎮等村入海。海 在城東二十里,東連閩、越,南通廣、惠、瓊、崖及諸島彝之境。

鳴洋 ,在外沙南灣,海中時或震動如雷,鳴東則風,鳴西則雨息則霽,海人嘗以為驗。已上諸水,除洋海外,餘溪港皆自韓江來。

普寧縣

後山 :在縣治後源白厚嶼。蜿蜒為二山,邑與學分踞之。

崑山 在城東半里。林木叢蔚,巨石或蹲或臥,居縣之艮隅,若護抱然。明崇禎間,知縣楊大行構文昌閣於其上,為縣令師儒課士之所。日久蕪廢,尚存其址,四垂為民居。

黃舉林山 :在城東二十里。其麓即達揭陽孔道。

烏泥山 與黃舉林連亙,雄拒同之。

洪山 在城北十里許。平地卓起孤峰,山巖盤鬱,若垣墉然。舊有寺塔,上有泉井,甃之甘而不涸。歲旱,取泉水以禱,輒應。

金山 在城西六十里。危峰聳峻,頂作雙丫狀,為縣西遠障。其山麓屬揭陽地。

鐵山 在城南二十里。巒阜峭特,與縣治相直若屏,其厓赤若鐵色,故名。大坪山 在縣東南十里,與鐵山連亙,中分二徑,通朝陽縣界。

平寶山 在城東三十里。為邑水口之障。其豪岡、龜背、林惠山、馬頭山、五福嶼、青嶼等,率培塿耳,無可紀者。此縣《山川冊報》大略,今據之。鐵山下水 ,發源鐵山迤北而來,由城西南小水關入,趨學宮前四通城中。出北關合於溪。衣帶水 在城西南一里,源自南渡橋趨城壕,繞東而北,合於溪。形家言以為隨山之水,注若「衣帶」 是也。

冬瓜嶼水 在城西五里許。發源冬瓜,經北門外接龍橋,迤為城壕,過北水關,東向崑山,流分為兩,遶崑山合趨錢湖橋。度橋而東,則水道浸廣,繞折不一。歷石潭渡,過平寶山,下至藍兜渡,出雙溪口,與揭陽大溪水合。

平遠縣

鳳山 在縣南三里。舊名鵝山。

下馬石 在縣南五里《豪居》逕口。

尖筆山 在縣東南三里。

梯雲嶺 在縣東南五里。為邑東南之要區。黃竹山 在縣東南二十六里。

三段嶺 在縣東南二十里。

卓筆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

鐵礦山 在東石

荷嶺嶂 在縣東南六十里。

石龍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大柘超竹界。「南臺石 」 在縣東南一百里,大柘石正界。烏石岡 ,去縣東一里,在豪居。

太和嶂 去縣東二十五里,在東石小畬、「五子石 」 ,在縣東北三十里,多石峰,矗立雲際,而迴合盤互,環拱揜映,稱一邑之勝觀。

麟石 在縣西一里

寶珠山 在縣西五里

帽子山 在縣西五十里。

仲石 在縣西南六十里。

雞籠嶂 在縣北十里

頂山 ,在縣北五十里。

鳳頭嶂 在縣西北五十里。

角山嶂 在縣西南五十里。

縣前溪 :發源頂山,分兩流而下:右下磜頭,入佛子高,入鄒坊社南麟石濴,繞縣城下,又趨下壩烏戰潭,入千松溪,下濂子渡,東入鎮平界,入三河,達於郡城。

大柘溪 在縣東南。發源陽洞,東流入關上,又東入橫梁溪,至鎮平合流入韓江。

河頭溪 在縣西南。發源九鄉,下石井,入尺肥、田坑諸處,東流至壩頭,會大柘水達於匯川。長田溪 在縣正南。發源大塘山,東流入橫梁溪,下黃竹峰,通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