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1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西巖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重岡疊岫,澗谷杳冥,林木陰森。巖中有階垣、亭臺基址及石床、爐竈、瓶盂之屬。山半泉瀉,懸崖下鍾井深不可測,名曰「龍潭磜。」 相傳人投生鐵其中,雷雨頓作,蓋山之靈也。

天門嶺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岡巒高聳,兩峰對峙。中一逕通平和等處,絕頂一泉,其味甘冷,旱極不竭。稍平有田,氣候涼爽。民數姓居此,舊謂「煙火神仙。」

銀瓶嘴 :在天門嶺之南。挺然尖峭而微斜,狀如瓶嘴。其麓一面劉公坑出鐵礦,一面龍井潭之北出石灰可用。

烏槎山 在縣西八十里,接饒平縣界。山勢崔嵬旋繞,產生竹木,海饒大埔多資之。已上俱「清遠山。」

錦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界灤洲、清遠間。其山怪石巉巖,林木茂鬱。春夏間野花雜卉綴纈紅紫如錦,且多產材木,樵採需之。

羅帕石 在縣西三里,傍水涯方平五六丈,其面光潤,皆山水紋,一名「山水石。」

棋盤石 在縣西水濱,大二尺餘,四方平面生橫直紋如棋盤。兩傍有石楯,相傳有仙人奕棋其上,遺跡尚存。

閻羅石 在縣東北三十里,界永定、上杭縣。其石攲磊如磚砌,崎嶇難行,人謂「閩越天限。」 蓮花石 在縣西四十五里,屹然江中,狀若蓮萼。又北三十里硿頭界有石堆當急湍中,亦名蓮花石。每春水漲,游魚潛聚於此。

鯉魚石 ,在縣西四十餘里江濱。石壁上有魚避獺,狀若刻成者然。

七星石 在縣東十五里。七石布列如斗,間有松數株,環蔭清涼,客嘗游玩於此。已上俱《灤洲石》。

仙跡石 在縣西南四十里。廣二、三丈,平面有腳跡并梗子痕,相傳有仙人打禾於此。

釣臺石 在縣西南河渡頭。

牛牯石 在縣西南五十里。其狀若牛首,沉水中,冬涸乃見。

野鴨石 在錦山麓。小尖斜插水中,嘗壞商船。其上崖石多奇,有獅象臼竈之形,潔淨光澤,若經鑿磨者然。已上俱《清遠石》。

神泉河 在縣北。發源汀州,經上杭硿頭,水勢奔激,出巖石中,西流橫帶縣治,會大靖、小靖二溪。凡惠、潮宦商赴京,入閩及江浙,恆必由之。大靖溪 在縣西南。其源有二:一自漳州界來為漳溪;一自永定東洋來為黃沙溪。合流為大靖溪。夾縣之左,北會神泉河。其溪頗廣,可通舟楫。

小靖溪 在縣東。源由永定三層嶺,灣曲數十里,繞縣北流,合神泉河,舟楫難通。

大河 在縣西,接神泉河,合大小靖二溪,西流三十里入三河。

小河 在縣西北。源出惠州之龍川,南流會長樂七都溪,與興寧溪經程鄉,又與西洋、福安、松源三溪合,紆迴以趨於三河。

小溪 在縣西南。自平和赤石巖來,經流白堠湖寮、梅子潭,曲折北注,至洲角院合大河。三河 在縣西四十里。大河趨於北,小河環於西,小溪繞於東,三水交會為一,故名「三河。」 其流瀠洄,渟涵於萬江峽中,不流者六七里,然後沛然南注為大江,而潮於海。

銀溪 在縣西七十里。發源程鄉明山嶂,流六七里,合大江。其水雖崎險湍急,小舟亦可通。所產魚,無腥氣。其水用之澣衣,不用漿粉,蓋其山川必有一種靈氣也。本土有神,稱狗頭王。已上俱屬灤洲。

清遠河 在縣南。發源漳之南靖象湖山,合諸澗壑,經流大產《臼堠》,至於湖寮山,匯梅子潭,遂注為小溪。

莒溪 在縣東南。發源尖筆,流至莒村,會諸澗水,出長窖,合清遠河,是謂「雙溪。」

黃砂溪 在縣東南。發源平和,大產黃蘭石圳、西巖山諸處經流,黃砂出,又為白堠溪。已上俱屬清遠。

石上灘 在縣北上杭縣界。溪中亂石堆積,衝激最險。

長硿灘 在縣北平沙小溪口,曲折奔潰二里許,舟行上下皆艱。

蓬辣灘 在縣西北八十里,程鄉縣界。亂石橫交,水勢洶涌澎湃,怒濤轟雷,聲聞數里。行舟至此,倍宜戒心。多有登岸陸行者。上有憇所,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