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13

此頁尚未校對

治,與永清分界。又永安社及清遠各有一巖,亦名「鷂子」

印山 ,在縣西四十里舊塞村尾,為一方門戶,當三水之交,突起一峰,特秀而圓,正對三河城。下布平原,多種芥薑瓜果之物,三河鎮市資給於此。

鳳翔山 ,舊名石蔭棟,在縣西四十餘里,自陰那山來,頂聳腋繞,狀若翔鳳,中吐出一岡,形勢特秀。松木陰翳,號「松蓈。」 下布平原,居民數百家,乃三河新寨主山。

巍龍山 在鳳翔山右。氣勢雄偉,大類龍之騰躍。且峰巒層聳,狀若梯級,又號「天梯」 ,乃三河一方巨鎮。

神棟山 ,在石蔭棟左。特起崇隆,其後為高山寨。平頂方面,堪輿家以為「誥軸山。」

華表山 在縣西五十里。一峰尖秀,屹鎮萬江峽中。傍有一峰,高聳相連。又在三河為正南,石曜尖如鳳嘴,逆取三江。舊名「百祖渠」 ,今呼「鳳凰渠。」 合鄉建觀音閣於上,以鎮水口。

葵山嶂 在縣西南六十里。清奇秀特。此東門埔諸鄉祖山鄰湖寮界。

網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瀕江突起一峰,頂尖秀而麓若翅展,磊砢多石,望之如漁叟張網此弓洲水口。

燕尾山 ,在縣西南六十餘里,並起兩峰,宛如燕尾,竹木陰翳此弓洲蔭糧山。

嚴子嶺 在縣西南六十里。中多硎石。此銀溪水口。

崑崙山 ,在縣西七十里,自陰那山來,支派盤旋,壤土膏沃,鄉人種植薑芋瓜瓠厚獲,其俗呼之「寶壤。」

天門岌 ,即崑崙村。門戶一峰高聳,陟越者若不可階而升也,故名天門。

陰那山 在縣西八十里。五峰連峙,狀如火焰;崔嵬高聳,名「五指峰。」 陟巔四望無際,茫如洋海;時有雲霧籠罩覿面,不可認識,真奇觀也。上屬程鄉,下屬大埔。為三河、大麻、崑崙祖山。山下即陰那坑,有祖師寺,師曾以錫扣石,出泉清洌如雪,酷暑可以解煩。三月二十五日為其降生之辰,必有洗殿雨,二、三日可以溉田,雖旱而不害。已上俱《灤洲山》

石鬼巖 在縣西六十里,濱大江。亂石磊塊,尖峰高聳,有巖穴數處。相傳中有金銀器物,偶入取之,即路迷不知所出。

銅鼓嶂 在縣西八十餘里。綿亙數十里,高聳入雲,三面程鄉海揭,一面大埔穿落為銀灘、古野、三洲等處。村嶂有小尖、南溪數處,古為賊巢。崇禎辛未間,鍾凌秀據此。

蓆帽山 在縣南五十里,左壑右河,路循一麓。一名「魚湖。」 棟前一峰為雞籠山,望之深秀。又帽山東邊一山,亦名帽山。

雙髻山 ,在縣南五十里。雙峰高聳,望如丫髻。中有石室,可坐百人。相傳「慚愧祖師」 駐此。修真後,移陰那。此為東門埔弓洲來脈。又為河寮、文峰。

梁頭山 :在縣南五十餘里。來脈處有二山,名為白葉山、天仔棟極其高聳。又有樓連山,與梁頭山對峙。

三台山 在縣南五十里。三峰並列,亦名「筆架山。」

文峰山 ,在縣南五十餘里,一名「帽山。」 脈落悠長,峰巒聳特,乃湖寮一鄉之鎮。

西山 在縣南五十里,狀若展旗,山脊《石牙》叢峭,下有石巖,中寬外狹,兩旁陡險。人避盜者嘗居其中。又名「掛榜山」 ,虎鳴石動,士子定捷高科。此在湖寮。又一在白堠村西南。

蝴蝶山 ,有蝴蝶雙飛之象。早晚時有白雲飛繞,在湖寮之北。

尖筆棟 在縣南五十里。孤峰獨秀,勢插雲霄。馬山 在縣南五十里莒村水口,其山多塚。一在白堠,其昂首如馬,下有雞灘,名「滑瀨」 ,頗險。一在帽山右側,名為天馬山。

五虎山 ,在縣南四十餘里。五山連疊如伏虎,朝拱邑城。

郭山嶂 在縣南八十里。盤圍如城郭,故名。「南陽棟 」 ,在縣南八十里。山勢崇峻,巋然壯觀,與郭山嶂對峙。

九峻山 在縣南一百一十里。層巒疊巘,崎嶇九折。昔人通鳥道,以為往饒、平捷徑。厥後相沿,遂為必由之路。然山林深密,行者戒之。舊張璉賊巢據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