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118

此页尚未校对

為竇洩之倉步,猶夫倫涌諸竇也。三洲都含亦然,舊志相沿失實,今皆刪去。《嘉靖志》有雲:晶水在大沙圍內,今築沮洳為桑田矣。《萬曆志》巳刪恩平縣

石神山 在縣北二里,亦名「鰲山」 ,擁縣治後。馬頭岡 在縣北八十里靜德都,下有神壇。天露山 在縣北,俗呼鐵鑪山。北下為新興境,南下為恩平境。

仙壇山 在縣北。山有仙壇,二水會流,中產青蒲。山間幽邃,樹蓋如室,人不易至。

雲峒山 在縣北八十餘里。明撫民副使毛吉遇害之所。有毛公祠,今遷於縣。嘉靖丙辰「征良塘巢」 ,即此。邑人不知,云山屬於新興,語在新興雲宿山下。

獨鶴山 在縣北一百里,亦稱「獨鶴尖。」 一峰聳拔,綿延三十餘里。東起伏為皁幕山,新會發脈之始。西北起伏為老香山,高明發脈之始。亦新興、恩平之界。

北獵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其形如旗,俗傳內有米船、米坑。

石圍口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卓立江口,巉巖峭絕。石壁刻「元至正癸巳學正鄭文趕撰。」 字皆蘚蝕,多不可辨。

溫泉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仕峒都。其形峻峭,下有溫泉。《舊志》亦名馬頭岡,以靜德都已有此名,不欲復見,故改。

鼓角樓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山下有泉,瀉十餘里,至牛岡渡,合流而東。

鴻觜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即鼓角山後。形如鴻觜,俗作「紅」 ,誤。連綿險峻,亙數十里,至獨鶴水止。昔為賊壘。明嘉靖丙辰征雙石頂,即此。茶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材木美盛,凡有工作,咸取於此。

雲立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仕峒都高二百餘仞。西南有石孔,中出溫水,其氣上蒸,滃然如雲。君子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良猺居之。下有水旋流,傳云「上有仙石,左有仙壇。」

獅子山 在縣東八里。由石神山斷而復起,蜿蜒聯綿。上有巨石,其狀如獅,因名。

羅漢山 在縣東六十里,外界新興、新會二邑。龍鼉山 在縣西十里,一名大人山,一名鼉山。高三百餘丈,周七八十里,中有龍潭,號「聖水。」 歲旱取水,禱雨輒應。東有穴,清泉瀉出,名曰「水磜。」 旁有紫霞洞,石壁奇絕,林木盤鬱。山下有廟,禱雨之所。《明嘉靖志》分鼉山、龍鼉為二,非也。《嘉靖輿圖》有鼉山,又有大人山,亦非。

藍坑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材木所產,作室者資焉。向為賊據,今平

石逕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昔十三村盜藪,今為樂土。

金雞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金雞頭。自此傅海上下川以至香山縣,皆其發脈。

印岡 在縣西南三十里。

雙羅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大人山之極南派也。

鳳凰山 ,在縣南十里。縣之前案山也。

白馬山 在縣南二十里水東都,特然而起,高三百餘丈,延綿二十餘里,其狀如馬,故名。金婆山 ,在縣南三十里,稍東。自此連山赴海,南至灣雷。

金臺岡 在縣南八十里。按《新興志》:在廢信安縣海中,形如覆船,初號覆船山,久屬恩平。今《恩平志》無之,疑即灣雷海中山也。

潭流水 在縣北二十五里。發源雲岫山,南流至聖堂,築陂,灌田甚眾。

牛岡渡水 在縣北六十里。源出天露山,至此又二十里合新會石榴潭入海。

獨鶴水 ,在縣北一百里。源出官陂,與北獵山水合流,亦名「左步水。」

廟子水 在縣東四十里。源出清潭角,東流至琅琦埇口,合河水入於海。

相公潭 在縣西十五里。大田、漈頭二水交會於此。深數仞。歲旱,鄉民搗藥上流毒魚則雨。相傳吳元良投此潭死,時稱元良相公,遂名潭云。漈頭水 在縣西二十里。《縣志》作「帶頭。」 源出龍鼉山,東流至相公潭,合流入南門河。《府志》:龍鼉水東流至大水渡,即此。

橫水 在縣東南十里。源出藍坑山,過橫槎村,北流入南門河水。

南門河 在縣南一里。源有二:一出雙岡南村雙穴,一出上水竹峒,東流至大田合水村瀦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