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116

此页尚未校对

水,皆遇石而廢。一起南津港,沿海而西,以達豐頭港,今淤。然那龍之水達於階山,不過十里;南津之水達於豐頭,不過三里。取間道另鑿,迄有成功,亦百世之利也。

高明縣

青玉山 在縣治後。山形如龜。《愬水讖》云:「水到龜頭出狀元。」 明萬曆十年,知縣張佐治開西門,迎西溪以應讖。

春富山 在縣北一里。壁立稜層,上有石巖,巖際花木,方春尤盛,故名。

慶林山 在縣北一里,與朋峰相接,高五十餘丈,覆一里。宋提刑譚惟寅建書院其上。

朋峰 在縣北十里上倉步、太平二都,與虎坑山相接。兩山並峙,形如「朋」 字,高三百餘丈,覆五里。

官逕山 ,在縣北十里。脈自老香山來,東西連綿數十里,中通逕二十里,高明至郡必經之路也。

五龍山 在縣東北十里停步、羅塘二都。與鶴山相接。五山奔伏,中有圓埠,俗呼五龍爭珠山。鶴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停步、羅塘二都。高五百餘丈,覆五里。世傳有仙鶴止其上,故名。馬鬃岡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古霸都,靈雲山之來脈也。步洲竇水出其麓。《舊志》不察,遂以為古霸水。

靈雲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范洲都,舊名「師姑。」 尖。峰插漢,頂上石泉有錦繡魚,旱禱輒應。下有逕通高要,名「古道逕。」

三台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即靈雲山別麓。三峰聯峙,因名。

平頭逕 在縣西北十五里,即鸕鶿峽也。西潦極漲,舟楫於此捷趨白土。

老香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布社、塘華二都,與新興縣界。高三百餘丈,延袤五十里。產香,饒竹木藤藥,良猺居之。

雲西巖 ,在縣西北六十里老香山畔。上有大書「無生普鏡心報恩在」 八字,今存。

碧玉山 在城內,儒學扆之。

蒼玉山 在縣東百餘步,城內豫備倉當其麓。仙蹟岡 在縣東四十里羅格甲,高四十丈,石上一跡宛若人足。世傳仙人自崑崙渡三洲,過此岡,入西樵,各遺一跡,故三洲有仙跡石,西樵有「仙步石」 云。

表山 在縣西二十里大幕、良村二都,與歌樂山相接。高百餘丈,覆二十里,高出眾山之表,故名。

蟾蜍逕 在縣西二十里,龍虎頭之西北。昔設官軍防守。

歌樂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大幕、良村二都。高三百餘丈,覆二十餘里。峰巒聳秀,四時風聲如奏音樂。

文儲山 在縣西五十里文儲都。高三百餘丈,覆一百五十餘里。群峰崚嶒,上有飛泉,下流成淵,名曰「聖潭。」 鄉人祈雨輒應。山麓麥氏居之。宋寶慶間,麥夢協有文,因名其山。

小白鸛岡 ,在縣東南五里,邑之下關也,議建浮屠其上。

豸岡 ,在縣東南十五里。清泰都。鄉人以形如「豸」 ,故名。

水蕉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清泰都,鄉人築陂,瀦水灌田。

雲峋嶺 在縣東南四十里田心都。與新會馬岡甲界,其東麓與南海大楂嶺相接,出鉛礦。龍虎山 在縣西南十里楊梅、上倉二都。二山對峙,左一石蹲如虎,右一石蟠如龍。虎有穴,清泉可掬,龍有巖,深邃可翫,俗呼為「龍虎頭。」 鹿峒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楊梅、大幕二都,拱向縣治,羅列如屏,高二百餘丈,延袤四十餘里。亦名「鹿峒尖。」

千歲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朱塘都,高百餘丈,周十里,形勢突兀,與文儲山相接。

粟砦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文儲都。高數百仞,周百里,其形巀然,中有石壁,飛瀑下流成潭,名武陵溪。按《明一統志》:奢山南有粟砦山,產山棗,葉似梅,果似荔枝,九月熟。多錦鳥鮫魚。又有元鉤鳥,鳴則雨至。《郡國志》亦云,砦山在奢山南。今乃在奢山西北,「南」 字誤。

雲宿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文儲都,高百餘丈,覆五十里,新興縣界山。

石船逕 在縣西南七十里,近麥板村,路通新興雙橋都。舊為猺賊往來要害,設兵防守。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