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114

此页尚未校对

西北至陽春界僅六十里,故置此。

大坑山 在縣東南十里,高二十餘丈,周十餘里,流泉一里至洗腳陂,西北流,溉田數百畝。魚王石 ,在縣東南沸村。每年雞尾魚來朝一次。

峽岡 ,在縣東南二十里郡臺都。高二百五十丈,周三十里,兩岡對峙。

石鶴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有猺居。又東為那湖山、香爐山、蘇峒山、南坑山,皆有猺居。

海朗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臨海,後築海朗所,亦名「鎮海山。」

拳石洞 在縣東南。石勢騫峙,南望大海,極目天際。武林梁鵬亭榭其上,刻「拳石洞」 三字。紫羅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接連新寧縣界,高四百餘丈,周六十餘里,多藤蘿紫煙,故名。《明一統志》有瑞靈山在東,註云:「舊名煙蘿山。」 疑即此山也。唐時有瑞光燭天,郡白其事,敕置院開山。叢棘中發石龕,得古經一函,題曰「大佛名經。」 有古碑存焉。

頓缽山 ,在縣西南二里,臨於江,形如覆缽,縣之《水口山》也。

鴈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高一百五十丈,周一十里,旱有雲覆之必雨,農家以為占候。丞相嶺 在縣西南六十里,高百餘丈,周十餘里,上有碑,刻嘉慶元年乙卯二月丞相之記,餘字漫滅不可考。按《通志》,唐崔珙以丞相貶恩州司馬,嘗往州西登眺,後人名其岡曰丞相嶺,即此。但崔珙貶時乃會昌四年,與碑刻異。土人云:「宋丞相留正,紹興十三年授陽江尉,游此。後其子碩嘉定間來知州,立碑令馬村、高陂、黎村、宮花、博平、那羅六鄉守之,歲時致祭,免其更由近村道士上香」 ,迄今猶然。疑嘉慶即嘉定也。蓋石久剝泐,即上數字亦未真耳。

雙魚角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雙魚所左側。臨大海,頗險。

馬鞍山   、糞箕山 俱在縣西南,皆屹立大海中。

箕岡 在縣南二里。《縣志》作「糞箕岡。」 岡石環生,其形如箕,上有石屋,相傳為劉王女墓。

望海岡 在縣南六里郡臺都高百餘仞,周四五里,屹然獨立,縣治之案山也。宋紹興三年,知州王治築亭山巔,曰「望海。」 今廢。

尖山 ,在縣南十五里。高六十餘丈,周四五里。峰小而銳,故名。

北津山 在縣南三十里。高二十餘丈。自東沿海偊旅而來,外捍奔潮,內衛村陌,亦邑之外藩也。上有望海亭。明萬曆四年,總督都御史凌雲翼奏立「北津水寨」 ,十四年城之,陽江恃以無患。南津山 與北津山對峙,同夾海口。其山亦隄海而西,數里方止。

獨石 在縣南界南北津二山之中。高十餘丈,周四十餘里,出海口二里許,其下深不可測。銀坑山 在縣南南津山之側。高三十餘丈,周二十餘里,有十八井。相傳「宋南恩州知州余久大鼓冶於此。」

馬母山 :在縣南稍西五十里大海中。

海陵山 在縣南七十里。大海環之,全載《壽文》都。周三百里。列為數峰,高三百餘丈。上有盤石,石非人力可致,而粘螺殼,莫知其因。舊名羅州,又名羅島。其中峰名草黃山。東派為平章山,即張世傑葬處。西南為馬鞍山,下為戙船澳。西北為鶴洲山,海陵巡司居之。

龍渡山 在海陵之西北,四面皆環大海。三汲山 在縣東南,屹立海中,此外皆大洋矣。小鑊山   、中鑊山   、大鑊山 、「三鑊皆在大海中,相去數十里。大鑊高二百餘丈,望之俱如覆釜,故名。」 已非陽江境。以海防所及,故存之。

考明《成化志》,有龍鼉山,一名大人山,石口有泉湧出,號聖水,今已屬恩平水。東都又有琨玉峰,在城東南五十里,高百餘丈,玉立蒼然,望之可愛。嘉靖、萬曆二志及《陽江縣新志》俱不載。《明一統志》,陽江西南有鸚鵡山,今在陽春境。

那吉水 ,在縣東北八十里。出那吉洞等山,入琨水。

籬竹逕水 ,在縣東北九十里。出籬竹逕諸山,西入《琨水》。

沙河 ,在縣西北六十里。發源烏石山,經南河都,民資灌溉,流四十餘里,合龍濤水。

輪水 在縣西北六十里。發源石坑諸山外界陽春境。流二十里,名「黃沙涌」 ,入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