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109

此页尚未校对

佐隍山 ,在縣西七里寧化都。高三十餘仞,周三十餘里,遶縣之右,因名。

寶蓋山 在縣西寧化都。高百餘仞,周二十餘里,頂常有雲,若寶蓋然。舊有延明寺,今廢。碧岡山 在縣西二十里寧化都。高百餘丈,周二十餘里,青碧四時不改,上有廟,今廢。

雲幹山 在縣西寧化都。高二百餘仞,周三十餘里。高竦如木幹然,上有桄榔寺,今廢。索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寧化都。高百餘仞,周二百餘里。

冬瓜嶺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寧化都。高二百餘仞,路通陽春、羅定、東安,形如冬瓜,故名。天露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仁豐都。陡峻插天,頂有巨石,泉出其旁,注為龍潭。鄉人立廟祀龍神。歲旱,以石投之,有聲如雷,即雨。《文獻通考》以為新州名山。舊有岱山寺,唐貞觀二年立,今久廢。產龍鬚草、桂樹諸果。開禧元年,大旱,郡守唐彪禱雨立應。奏聞於朝,封廟額為「顯應龍王」 ,有碑刻於祠。

賢嶺 縣東南四十里,俗呼為「圓嶺」 ,在仁豐都。高百餘仞,周五十餘里。相傳是山之秀,多鍾為賢士,以此得名。

大面嶺 ,在縣東南五十里照會都。高二百餘仞,周四十餘里,有路通高明景順鄉,上有仙人跡。

雙官山 在縣東南照會都,高百餘仞,周三十餘里,數峰相聯,兩峰秀出,儼然貴人之象。府君嶺 在縣東南一百里雙橋都,高八十餘仞,周十餘里,路通高要縣界。

羅漢山 ,在縣東南雙橋都,高百餘仞,周十餘里,山北草木蒼翠,山南獨無草木,白石磥砢,故名。

蟠龍岡 在縣西南二里寧化都。高三十餘仞,狀盤旋如龍。

新寧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寧化都。高二百餘仞,周二十五里。山勢高竦,為一境之鎮。

錦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寧化都。高百餘仞,周五十餘里,其上花木若錦,下有洪聖王廟。儀峒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寧化都。高三百餘仞,周五十餘里,山極峻峭,有猺。

贅峒山 ,在縣西南一百餘里寧化都。高三百餘仞,周五十餘里,千崖萬壑,深杳莫測,猺人居之。

接龍岡 在縣城南一里。從盤龍蜿蜒而來,趨演武亭,乃縣之落脈也。先年修城壕,將岡掘毀,邑境苦盜,民多殺戮。明隆慶間,府同知郭文通身荷畚鍤,率民培復。高二丈,廣五丈許,以接土脈。知縣鄧應平立《迎瑞亭碑》於「演武亭後岡」 ,紀其事。

相思山 ,在縣南十里仁豐都。高百餘仞,形勢端聳,草木茂盛。

霍山 ,在縣南二十里仁豐都。高九十餘仞,周四十餘里,山下多姓「霍」 者,故名。

龍山 ,在縣南三十里仁豐都。高二百餘仞,周五十餘里,蜿蜒如龍之蟠,上有天寧國恩寺,即龍山寺。有覺軒,宋左丞王安中《銘》。「寺為六祖大鑒禪師託生地,今其父母墳塋在焉。」

筆架山 在縣南四十里仁豐都。高三百餘仞,周百餘里,三峰並立,中峰卓越,宛如筆架。《成化志》:「城東南十里有龍境山,在靜德都,上有法相廢院。」 城南百二十里有官陂山,在靜德都。《嘉靖志》:「城東九十里有岡臺山,亦名金臺岡,在水中,亦名覆船山。」 今俱割隸恩平縣。又《成化志》:「城西北三十里有崖牢山,在芙蓉都,下」 有永福廢寺。城西北六十里有鐵嶺山,在芙蓉都,上有石壁如鐵。城北一十里有寶峰山,上有寶峰廢寺。今俱割隸東安縣。按《明一統志》,「新興有歌舞岡,南越王佗三月三日登高處。」 考歌舞岡在廣城越王臺。《明一統志》誤。

遶州文脈水 在縣城中。宋知州事梁立則決貝嶺白鱔坑水,西南流入城,釃為二渠,一經今接水亭環州治,名曰「遶州」 ;一自佐隍坊過泮橋,名曰「文脈。」 今縣治即古州治也。文脈渠水由姚初一宅左,劉智宅,右,出太師橋下,與遶州水合,從縣北出灌田。劉智改渠,避宅七丈,文事不興,士人遂以罪智。明成化間築城,水道復湮。嘉靖四十四年,兵備李某始修復,編水夫濬之。有南海布政司盧夢陽記。見《藝文》。

聚鱗池 按:《明一統志》:「在縣治西,水深魚聚,因名。」

夾岡水 在城北。發源夾岡,合錦山水,流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