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108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四卷目錄

 肇慶府部彙考二

  肇慶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四十四卷

肇慶府部彙考二

肇慶府山川考二       府志

新興縣

峽岡 在縣北一里。發自貝嶺,形如連珠。至橋亭岡,伏為平坡。此山突起水濱,作邑後障。舊有梓潼廟,日久廢圮。明萬曆初,邑人重建。知縣趙德懋種松數千株,蔥蒨聳翠。

巨福山 在縣北二里,與峽岡對峙。明萬曆十七年,士民建真武廟於山麓,繼建坊亭閣榭,為形家利。

端峰 ,在縣北六里寧化都。高五十餘仞,周八里,端正不攲,為縣主山。

延長山 在縣北八里。舊《志》在州北。明萬曆《志》稱在照會,都非。

雲斛山 ,在縣北十五里延壽都。高百餘仞,周五十餘里。山谷幽深,常有雲氣。旱禱,石中泉出即雨。

雲塢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延壽都。高百餘仞,周五十里,常有雲氣。

老香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照會都。高三百餘仞,周七十餘里,崚嶒,多草木,與高要、高明接界。宜路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延壽都。高七十餘仞,周四十餘里,平岡陂陀,行人宜之。

小溫峰 ,在縣北延壽都。高三百餘仞,周三十餘里,崢嶸接天,其下有「小溫村。」

鶴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延壽都。高百餘仞,周五十里,形勢崛起,上多松鶴,常棲之。

望州嶺 ,在縣東五里照會都,高七十餘仞,周十餘里,登之闔邑皆見。

十里峰 ,在縣東十里照會都,高百餘仞,周二十里,峰巒嵯峨,草木蓊鬱。

秀羅山 ,在縣東十五里照會都,高十餘仞,周十餘里,群峰秀列。

思防山 ,在縣東二十里照會都。高七十餘仞,周三十餘里。山形峭拔,登之則防阽危。

大羅山 ,在縣東照會都。高八十餘仞,周二十餘里,其狀如屏,群峰羅列於下。

羅陳山 在大羅山稍南,《仁豐》都,高百餘仞,周四十里,居民多羅、陳二姓。

嵐岡山 ,在縣東十里照會都,高八十餘仞,周十餘里,狀若翠屏,四時常有嵐氣。

碧雲山 ,在縣東照會都,高百餘仞,周六十餘里,常有碧雲。

通利山 在縣東照會都。高七十餘仞,周三十餘里。形勢平夷,產嘉禾美竹,利民。《文獻通考》:「新州有利山」 ,即此。

慈雲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照會都,高五十餘仞,周二十餘里,盤旋蓊鬱,上有福臻,縣今廢。雲秀山 ,在縣東四十里,高七十餘仞,周二十餘里。相傳有五色雲見,因名。

熙龍山 ,在縣東照會都。高七十餘仞,周二十餘里,上有報恩寺,今廢。

雲石山 在縣東五十里照會都。高四十餘仞,周二十餘里,巉巖多石,其下有慶雲寺,今廢。鳳華山 ,在縣東六十里照會都齊洞村旁,今為恩平界。高四十餘仞,周二十餘里,翩然如鳳之翔。下有真覺寺,今廢。止存一塔,名「龍境」 ,是贊聖禪師圓寂之所。

獨鶴山 在縣東七十里靜德都恩平縣界。俗呼為「獨鶴尖。」 相傳峰頂常有一鶴棲鳴,驛因以名。今靜居以割隸開平,惟驛仍隸新興。

雲宿山 在縣東八十里雙橋都,高一百餘仞,周百四十里,巍然際天。雲常羃之,副使毛吉遇害於恩平之雲岫山,問「恩平」 ,云屬新興,或疑即此。考恩平火燈逕出即新會,而仕峒、黃竹逕通良塘,雲岫吉從新會破賊,火燈逕追至恩平,雲岫遇害。邑人且不知,況其他乎?

皁幕山 ,在縣東一百一十里雙橋都新興、高明、新會之界。高二百餘仞,周二百餘里,高聳參天,中通一路。產箭竹美木,左右岡隴如幕帳然。一名「曹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