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10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江南雖割,境內以寧,若香山後擁,靈巖東開,固名勝之區而神仙之宅也,昔賢篇詠備之矣。《封川縣》

北控臨賀,西扼蒼梧,當三江之口,為兩粵之交,南漢霸業所肇基也,其形勢足稱矣。

開建縣

忠讜《金縷》惟開建縣。南下交、廣,北走桂、連,忠讜之山,金縷之水,鬱為人文,遂先嶺表,以魁天下,豈偶然哉?

肇慶府星野考        府志

府總

分野,曰星紀。分星曰牽牛、婺女星。土曰揚州,宮曰磨蝎。按《呂氏春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淮南子天文訓》:「天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億萬里。」 《帝王世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野為十二,次一次十二度三十分度之十四。《後漢郡國志》云:「自牛十一度至婺七度,曰星紀。於辰在丑,謂之赤奮。若於律為黃鍾」 ,為吳越分野,揚州之星土也。百粵地為揚州南境。肇慶府在粵境西南,乃星紀之次,牛女之墟。此星土之屬於《經》星者也。

於五星為熒惑:按《星經》曰:「熒惑主霍山揚荊交州。」 僧一行曰:「觀地之兩界江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而分野可知。」 蓋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又斗杓為外庭,主治外。故鶉尾為南方負海之國。《星紀》:鶉尾負南海,熒惑位焉。此星土之屬於緯星者也。按《左氏疏火》曰:「熒惑主荊揚二州。」

於北斗為權星,按《象緯書》,為玉衡第五星。玉衡九星主九州六十郡,第六星主揚州六郡。《廣雅》曰:「徐、揚屬權斗第四星。」 《周禮保章氏》疏引《春秋緯》云:「布度定紀,分州繫象。蒙山以東至南江,會稽、震澤,徐、揚之州屬權星。」 此九州又分主於北斗者也。

於三台為司命下星。按《宋天文志》,「三台六星,近文昌三星曰上台,為司命;下一星主荊揚。」 此又分主於三台者也。

肇慶府山川考一       府志

本府。高要縣附郭。

寶月臺 在縣北百步。平地突起,高丈餘,周半里,望之如臺。宋守包拯建「星巖書院」 其上,歲久圮廢。明萬曆間,郡守張一棟新之。前為觀音殿,後建太和閣,奉上真香火。崇墉飛榭,石欄雲棟,儼若湖中石室。群峰羅列几案,遊觀之美,甲於端州。崇禎四年,郡守陸鏊捐俸重修。

「定山 ,其下有石室,其上曰崧臺,在縣北六里。」 《隋志》名定山。《一統志》名石室山,一名圖屋山,一名高星山。《南越志》云:「上聳石,廣六十餘丈,高二百餘仞,謂之崧臺。其下有石室,南北二門,狀若人功,自生風煙。其中室約高五丈餘,寬廣可坐百餘人,深入北嚮,高處通明,可資遊宴。其左一穴,持燭入數十丈,內有龍井、龍床」 、龍磨角石,歲旱禱雨輒應。其右一穴,亦用燭。入十數步,北轉,石隙漏光,可容出入。其前有浦,名高星,相傳為神仙下都。《星巖志》:西壁有石如懸鐘,擊之鏗然,以石擊地作鼓聲,謂之石鐘地鼓。東壁有「景福」 二大字,唐李邕書也。直北梯石而上,有斗魁臺。

《石室志》
石室大巖當崧臺臺之中南洞門迤東

有唐李北海《邕石室記》。入洞門,歷階而上,則穹窿鑿空,高廣二十餘丈,石乳滴瀝,白如玉,又膩如脂,嚼之淅淅有聲。旁多唐宋名人刻,然剝蝕過半,獨東壁鐫「景福」 二字,其光可鑑,相傳北海筆。西壁有石,撞之鏗然如鐘擊地,鼓聲逢逢。折而上則出明督府吳桂芳所甃道有臺址,平如砥,可坐數百人,是為璇璣臺,高丈許。西倚石壁,懸石旗,墜雲崩。最高處翩然翥者,名「雙鳳石」 ,已為斲去其一,下奉大士像。臺北為白象巖,左瞰積水為水洞,有大小龍井三四處,深不可測,相傳與潮汐上下。又左有副墨巖,盡處瀦水,名「抱珠井」 ,有宋祖無擇《石刻》。墨洞在石室西壁,有數逕,一達返照亭,北一逕里許出碧霞洞,又北數逕,皆出諸佛樓東內有玉乳盤,有龍井,深不可底,四面削壁,其旁僅能容足。大巖稍東有「寶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