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55

此页尚未校对

之,僅一孕婦,以口伏地得免。後生子名繼祖,梅氏賴以不絕。今邑已無裔,宣城「麻城」 梅姓是其分系,

白面石巖 在縣東南七十里,至高峻為諸山冠。其石擊之有聲,巖中朗處可容千人,暗處然火,窮之約深數里許。春夏時,石上有流泉滴下,味甚香冽,日可飲二三人。相傳「昔曾有僧煉丹於此,今爐灶几榻之類猶存,皆石削成者。」 又傳嘗有他境靈神飛來巖內,居一二年輒又飛去。凡值神飛,則黑風暴雨,拔木發屋。鄉人異之。每歲六月上旬,率眾往祈福,非誠恪則不敢往。馬峒 在縣東三里。水繞山環。昔聞越王之子白馬王煉丹於此,鄉民祠之,因曰「馬峒。」 今壇址微存。

龍眼峒 在縣西二十里。險峻殊絕。

書堂石 在縣東七十里羅江水中。唐詩人邵謁嘗築室讀書於此,後人立祠祀之。

羊逕 在縣北五十里。兩崖對峙,岑水中流。崖邊石逕二十餘里,險峻曲折,不亞羊腸,故名。明弘治間,知縣顧節募工芟闢。萬曆間,知縣姜子貞鑿石重修,悉為坦道,行者稱便。半道有石門扼塞。崇禎間,知縣朱景運豎鐵門二扇,立石棚數座以固。縣治西北有《諸詩》。

猿藤逕 在縣東南二十里。宋提刑楊萬里嘗提兵討惠潮賊,經此賦詩。今名「獅子逕。」

東山逕 在縣東十里。石壁險峻,隔絕芙蓉等十一鋪。明嘉靖庚于,知府符錫命鄉民開通,往來甚便。

太坪逕 在縣北五十里,長三十里。下為漁溪,谿逕險仄,有蕩馬石、鴈鷹坪、葸茅坪諸隘,行者苦之。朱景運有詩。

東挑逕 ,在縣東一百七十里,長二十五里,通龍南、嶺南。每深山長谷,絕無人煙,中通一路,即謂之「逕翁源。」 萬山環合,所向壁立。以逕名者不可勝載。姑錄數者,以概其餘。

靈池水 ,見《翁山》。

岑水 ,即羊逕水也。傳言「水可浸鐵成銅」 ,下流合江鎮水。

江鎮水 ,在縣西北二十里。源自漁溪,合岑、羅二水會於湞陽。

羅江水 在縣東北七十五里。南折為小瀧。將軍逕水 ,在縣東北九十里。兩山環繞,中為平田廣野,約五十里龍山峽即其水口。

橫石水 在縣西五里。有渡,上合新塘、江鎮等水,下合巖前等水,流至龍口,與上鄉水會于湞陽。

峰口龍潭 其潭有龍。遇旱,鄉人灑灰觸之即雨。

耽石泉 在縣北三十里。高峰絕頂,有巨石倚空,飛泉瀉落,珍木幽禽,迥非常境。唐時有僧杖錫於此,耽玩不舍,建寺因名「耽石。」 宋余襄公《磨崖記》,刻尚存。

溫泉 在縣東北七十里桂竹峒中。

燕子泉 :在縣治右側高岸下。春出秋伏,與燕子同來去,故名。

英德縣

大慶山 在縣北二里,即古英州治。與學基遺址歷歷可尋。明弘治中,兵備袁慶祥築土城,周圍五里,欲復州治。嘉靖十九年,知府符錫乃於此建察院暨兩分司各公署。

金紫山 在縣北十里。石山聳拔,下分支脈,左出即今縣治。中出則大慶山,右則綿亙數十峰。自西北徂南,為鳴絃峰及南山,壁立江滸。南山 與鳴絃峰相連,梁建果業寺。唐僧智捷樂山水,喜賓客。時劉夔、元傑皆一時文人,相與往還。有洞谷,年久湮滅。又有棲霞洞、晞暘島、涵輝谷,亭障甚盛。疑宋之名賢遷謫居此,因以自適。《明一統志》元傑誤為「元結」 ,知府符錫始考正,並得洞谷全文載之。

皋石山 在縣南,即湞陽峽。長近二十里。兩崖對峙,一水中流,猿鳥莫踰,舟楫艱阻。張文獻有詩:「峽口,牯牛灘,抄石灘,釣魚臺。」 舊稱險峻,而釣魚臺尤為至險,絕無蹊徑。明嘉靖四年,府判符錫於南山石壁得宋嘉祐六年《開峽棧道記》,遂檄民開復,勸眾糾資,於各溝澗疊石橋十二座,上下底平,惟魚臺難治。未幾,錫遷太常,不及竟功。後歷太僕,出守韶,乃再勸募,得七百餘金,召石工五十人,煆以烈火,淬以油醋,舉椎擊之,石應手而碎。實處疊石,虛處構棧,護以木闌,固以鐵鎖,自是水陸俱便。仍鑴同事姓氏於崖壁,今字跡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