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53

此页尚未校对

石龍大小二寨 在縣西石塘。巖石擎天,一方保障。按《縣志》,「舊有愚民擊石燒灰,屢經官禁,人莫敢犯。」

會湞水 在縣南一里。源出仁化鄉石竅中,味甘洌,南流與恩溪水合。

康溪水 在縣南一里。源出康溪嶺,西流五十里合湞水。

夫溪水 在縣東北百里。源出南安珠子山,經左瀧嶺,東南流百八十里合湞水。舊《經》云:「吳越時,人多征役,其出戍者,妻送別於此,故名。」 潼陽水 ,在縣西三十里吳竹嶺。東南流百二十里合湞水。

恩溪水 ,在縣北七十里,源出桂陽屋嶺。相傳吳王子孫避地經此,迷道逢老嫗引之,報以金帛,故名。

錦水 即長江水,其源一出崇義仙人嶺,一出太平山,會於長江水口,過龍石罅中舊有五色如錦,故又稱「錦江。」

青龍潭 在縣東六十里山谷中。其深不測,祈雨多應。

斯溪 發源黃嶺,水極清冽。一塔亙峙天際,與雲龍寺塔表景相望。相傳為仰山祖師寶藏云龍王坑 。鵬風山畔一泉突出,溉田千畝。霪則小流,旱則大湧。天久無雨,雲自其泉騰至山巔,即雨至。人咸異之。

乳源縣

斗門山 在縣東二里。阜如北斗。

雙峰山 在縣西二里。兩峰聯峙,形如雙鳳。半山有寺。明僉事顧應祥有詩。

文秀山 在縣南五里。脈來太豐,三峰尖聳,形如筆架,正對學宮。

秀頂山 在縣北十五里。脈接雲門,三峰聯峙,山頂常有奇雲。顧應祥有詩。

雲門山 在縣北十三里。脈從樂昌派分豐岡,盤礡高峻,常有雲覆其下。有雲門寺。按《縣志》,為文偃禪師道場,南漢時建,為禪宗五燈之一。今肉身尚存。

風門山 ,在縣西十五里,兩山夾峙,一逕中通,夏日多風,故名。按《縣志》,古西京路

泰豐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接巾子峰,連九仙巖,羅列如屏。一名「大東山」 ,中有猺。

豐岡嶺 在縣北三里。形如睡象,縣後主山臘嶺 ,在縣西五里,極高峻,夏日風寒如臘,故名。按《縣志》:「高四百餘仞,周三十里。」 郴州騎田嶺為五嶺之一,此其支也。

梯雲嶺 在縣西五十里。高出雲漢,上如躡梯,俗呼「梯上梯下。」 路接梅花,通湖廣宜章縣。石壁殘碑,訛不可讀,相傳韓愈曾經此。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裘秉鈁建《昌黎祠》其上。

關春嶺 在縣西二百四十里。一路通宜章,即古西京路。一路通管埠。按《縣志》,俗云「官村嶺旁有梅花嶺,石上有仙跡。」

鍾乳巖 在縣北四里。形如臥獅。穴中有石,狀類龜蛇,擊之有聲,出鍾乳粉。明時入貢後,乳戶雜以粗石,味比他產更劣。都御史韓雍奏革,副使王大用有詩。

九仙巖 在縣東南十五里巾子峰之上。舊《志》:相傳韓氏九女學道於此得仙。今其下有九仙廟,禱雨多應。

虎頭巖 在深源巖內,有肉身三仙坐化。按《縣志》,「一名芹頭巖。」 對山有三德祠,靈應。

石瓜巖 在縣東七里靈溪巖內可容數十人,中有石瓜,故名。

龍王巖 在縣西一里。有巖石象龍王,邑人曾一夔塑大士像於中。

國公巖 在縣東十里。中有石形如龜,背若馬跡,邑人士多遊於此。

梅花峒 在縣西二百四十里。石上有仙人跡,顧應祥有詩。

香爐石 在縣東十五里。石生水中,形如香爐。按《縣志》,「四時有輕煙,即八景香爐煙篆。」

三峰石 在縣東三十里。石鼎峙其下,溪流湍激,名柴瀧。按《縣志》,俗名三王石。

當石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兩山夾峙,水中有石突出,高丈餘,舟楫往來多險阻,以石障水,故名。

白牛坪 ,相傳此地曾產白牛,故名。石磴峻險,坪高若在天半。寒冬風雨即成冰雪,頃間深至二三尺。

洲頭水 源出梯雲嶺下,南流經縣治,東流八十里入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