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49

此页尚未校对

《一統志》:韶州屬牛女之分,星紀之次。

《天文書》:「熒惑主楚越;丙主楚;戌主吳越。」

東坡詩:「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蓋為粵東總標之耳。韶州外連江楚,內交廣惠,無嶺北之嚴寒,和分風露;無海南之恆燠,涼兼冰雪。《舊志》稱曲江山川夷曠,風氣稍平,樂昌、仁化次之,翁源、乳源、英德又次之。

又云:「秋冬宜寒而或熱,春夏宜熱而或寒。青草、黃茅二瘴,即土著亦有染者。」 大抵冬不甚寒而春寒,夏不甚熱而秋熱,似與嶺北氣候較遲耳。風鳶之戲,嶺北在八九月,嶺南在二三月,則地氣升降,不獨稍遲,亦似相反。而韶郡之風鳶與南雄俱同,嶺北則古之屬隸桂陽者,豈亦有說邪?

《翁源志》云:「翁邑萬山,嵐氣四合,晝夜不開。」 《仁化志》云:「雲氣鬱蒸,日高乃散。」

《樂昌志》云:地近炎方,而山多陰靄,晝溫夜涼。蓋晨露晞而寒色未收,未日昳而陰風已切,則所苦正坐濕淫耳。《漢書》謂「揚越之民耐暑」 ,未盡然也。

龍荔少遂稼圃,《後實皆與南海不同》。

韶州府山川考        府志

本府。曲江縣附郭。

皇岡山 郡北三里。連接貂蟬石,繞出筆峰之後。高峻端整,儼如屏障。舊傳舜南巡,奏樂於此,因祀舜於皇岡之麓。名其水曰「皇潭」 ,泉曰「虞泉。」 山頂舊有翠華亭,今廢。祠下有舜峰寺,即祀舜齋沐之地。唐韓昌黎、明解縉有詩。

筆峰山 郡後一里郡主山也。初名筆峰,後人呼帽子峰,以其端圓如帽。宋紹興間,舍人朱翌屏居,有《登帽峰序》。淳熙間,郡守梁世安創亭於上,曰「整冠」 ,又薙草得斷碑。畢文簡公《登筆峰》詩,始知為筆峰。今詩序皆無存。明成化十五年,知府王賓於半山創觀風亭,商輅記。嘉靖元年,知府周敘重建。觀風、半山二亭隨廢。七年,通判符錫始建八角亭於山頂,顏曰「鳳來」 ,植松夾道。十七年,復由冏丞出守,作石闌,修復觀風、半山二亭。崇禎九年,知縣潘復敏重修,有《詩》。

芙蓉山 郡西五里。相傳山舊有芙蓉得名。漢末,康容煉丹於此。山半有石室,巔有玉井泉。近時泉出半山,石罅井泥,可療小兒頭瘡,居民取之有驗。唐許渾有句云:「宋玉含悽夢亦驚,芙蓉山響一猿聲。」 明知府符錫有《九日登山次韻》詩。韶石山 郡北四十里,相傳舜奏樂於此。其石有三十六名,曰左闕,曰右闕,曰寶蓋,「曰奏樂,曰樓閣,曰駱駝,曰三峰,曰鳳閣,曰侍石,曰左毬門」 ,曰「《新婦》,曰獅子,曰大香爐,曰小香爐,曰太平,曰馬鞍,曰虹霓,曰富,曰石臼,曰石井,曰朝仙,曰盤龍,曰圓,曰石鐘,曰石船,曰石硯,曰石帽,曰石桃,曰羅仙,曰上魚鱗,曰下魚鱗,曰石倉,曰石廩,曰石田,曰二使。」 韶之山多奇,而韶石為最,雙闕又為韶石之絕奇者,挺拔百餘仞。旁有「香爐」 、「花瓶」 二石,狀皆怪異,餘不可勝紀。逶迤而為「曲紅岡」 ,有諸詩。

南華山 郡南六十里。《溪都》溪水迴環,峰巒奇秀。唐儀鳳元年,六祖盧惠能傳黃梅衣缽,後於此建寺。

桂山 郡西四十里。郡之望山也。盤礡方廣百餘里,其上多桂山,因以名。詳《侯司空廟碑》。虎榜山 郡南四十五里,臨江有石,高十餘丈,闊五十餘丈,形如張榜,俗稱虎榜山。明知府周敘改名回龍山。

玉山 郡東北五里。相傳昔人得玉璞於此,故名。

越王山 郡北六里,俗呼為「白虎山。」 南越王劉鋹之墓在焉。

石頭山 郡北十三里。山上有石高峻,有二聖真身,下建石頭寺。

浮嶽山 郡北二十里。其地躡一處,則百步內皆動,後沒於溪水。

靈鷲山 郡東北四里。舊多虎,一名「虎市。」 晉義熙中,有天竺僧居而虎絕。房融謫官過此,有詩。鳳凰山 郡西五十里,脈接桂山。

錢石山 ,郡東八十里。《湘州記》云:「曲江縣東有錢石山,三面壁立,其狀如臺,其上多碎石如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