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5 (1700-1725).djvu/101

此页尚未校对

縣丞衙 、主簿衙 俱裁。

典史衙 在治右,今裁。

藩司 ,在治西,久燬,康熙二十二年,重建。臬司 ,在治東。

新司 在大街,今俱廢。

淥口巡檢司 距治西一百里。崇禎元年,改為巡檢司。今廢。

稅課司 ,在治右十字街西。隆慶元年,署掾昌應時將一間作殼冊紙戶,一間送儒學。後知縣晏清出還官,變價助工。

陰陽學 、醫學 俱裁。

僧會司 在西城內,布政司右。萬曆二十三年,知縣晏改建「西城社學。」

道會司 在西城外金華館門左旁。

預備倉二 ,一在治西,一在淥口。萬曆間,知縣晏朝寅申刱新倉六楹。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縣令陳建「備賑倉」三間於大堂。

西

常平倉五 一在治西,一在淥口,一在明蘭,一在泗汾,一在黃梁。萬曆六年,知縣黃學增捐俸買穀,每都給一十五石,每年加二出息。

義倉一百零九所 在縣治十一所,各鄉九十八所。萬曆二十八年,知縣晏朝寅捐俸買穀,分給各里。後因兵燹,社倉俱廢。

便民倉二 ,一在縣西,一在淥口。

社倉 二十七處

養濟院 在縣南

桑棗園 在縣南,今廢。

《漏澤園 》知縣游改「南城外。」

益陽縣治 舊在城南,臨澬水。三國魯肅建于儒學後,遺址存焉。唐移今治。明洪武二年,知縣楊哲創基。十二年,知縣王貫更建正堂、內室,丞、簿、尉衙、吏舍、門亭。正統中,知縣王淮重修。弘治甲寅,知縣趙時中繼修。嘉靖壬子,知縣劉激、萬曆丁丑,知縣鄭思孟再重修焉。崇禎癸未,悉燬於兵。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張行忠、徐我達就居民舍十五。

年,知縣唐朝宣即舊址而鼎建之。康熙十八年春,吳逆潰亂,縣內堂、後樓盡歸烈焰。知縣王福舜即後樓故址,更置竹屋三間,作內堂。十九年,知縣江闓捐資鼎建,規模始備。

縣丞衙 「康熙二十年增修。」

典史衙 至今未修

稅課司 在治內

「河泊所 」 以上久裁。

陰陽學 在治南

醫學 在治西

僧會司 在廣法寺

道會司 在招仙觀

平秩倉 在縣內

預備倉 一在興賢街,一在太平街。

雜儲倉 在縣南

養濟院 在縣北

桑棗園 在縣江南

湘鄉縣治 舊治在舊太平街。元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吳顯即遺址鼎建。正德十年,知縣趙漢增修之。萬曆戊子、丁巳,兩罹水災,形家謂縣治有「水洗左脅」 之嗟。知縣楊棟朝將大堂改作後堂。嗣後屢圮屢修,至崇禎癸未,燬於兵火。

皇清順治初,知縣就民舍以居。十五年,知縣葉良禮

仍之,即舊址建門堂衙署。今知縣劉履泰增修,復舊觀矣。

捕衙 原在正衙左,今移居右。

戎衙 在正衙左

糧衙 在正衙右,今俱裁革。

布政司 舊在縣衙東,燬於兵,今改為「防守營房。」

按察司 在縣衙西南橫街。

察院司 在漣溪書院,故址,今俱燬。葉縣令乃於鎮湘樓左買蕭氏民房,改建「察院司」 ,以待上官駐次。劉履泰重修。

府館 在縣西今廢

武障司 在縣南五十里。縣令王國柱重建。虞塘司 、永豐司 俱燬於兵,堡官戴應祥買民房重建。

稅課司 舊在縣衙西錢家巷,今裁廢。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衙屏牆外,今皆廢。僧會司 舊在慈雲寺。

道會司 舊在「顯真觀」 ,今俱廢。

便民倉 在縣南,收南漕二糧。舊倉在治西鸕鶿橋側,有官廳三間,各里自為一倉,列左右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