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6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堂左右為夾室、神廚、神庫,堂後為教諭、訓導廨。櫺星門之內為泮池及文昌祠,右為宰牲房,左為學門。十六年,知縣李斌鑿石砌築泮池。正德五年,知縣汪淳重建明倫堂及左右夾室,莆人尚書林俊為「記。」 七年,重建大成殿。嘉靖元年,署印照磨傅=修櫺星門,易以石柱。二年,署印經歷沈松、主簿周全相繼修。二十六年,東齋兩廡及各舍壞,署縣主簿朱召修。隆慶五年,知縣章述重修。萬曆三十六年,知縣傅文勛重修。萬曆四十六年,知縣彭圾修。崇禎十一年,教諭何九雲建祭器庫於廟右,藏聖賢像於廟左。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趙震陽改泮池於櫺星門內。

改後登科者二,擢第者一人。二十二年,知縣查繼純、督學丁蕙各捐俸重建,查尋改任。二十三年,知縣楊于蕃捐俸續成之。

書院

「心源精舍 」 ,在縣治東南隅,曾廓齋建。廓齋受學於湛甘泉、陳白沙,其學簡易直截,不為支蔓,務歸原本,與諸生講究,自晨至夕,亹亹不倦。有

《心源問辨錄》
乃與諸生相質証者平自布衣而

「《廓齋》繼起。」 化導人心,風俗於是丕變。

平和縣儒學 在縣治南門內。正德十四年設縣時,南靖知縣施祥建。明倫堂在大成殿之後,左右列齋舍。殿前為兩廡、戟門南為泮池,有祭器庫、宰牲所。嘉靖二十三年廟宇傾頹,知縣趙進、邑博廖瑚重建。二十七年,知縣謝明德修。萬曆二十一年,教諭黎憲臣修明倫堂,增高三尺,更闢左右二門,附以廂房。門內二齋,東曰「崇正學」 ,西曰「育賢才」 ,堂北為「尊經閣」 ,堂東為教諭齋。後因設訓導,乃建二齋於殿之西北。三十八年,知縣黃應明移建於殿之西南。四十五年,知縣陳復初、訓導章崇正重修。崇禎六年,明倫堂傾圮,知縣王立準、教諭陳奎輝重新。

皇清順治十八年,署縣王孫樞重修。康熙二十年知。

縣金鏞、教諭艾日華重修。三十一年,教諭劉運昇倡率紳衿重修。

義學 :現在建設未就,暫以朱子祠為之。學田 :明萬曆六年,知縣楊守一捐銀六十兩,買民曾進附郭田七畝四分零,每年徵收租粟二十八石,以賑給貧生。

詔安縣儒學 在縣治前。明嘉靖十年,通判陳賢建。前為

文廟後為饌堂。堂之東西、為教官廨。明倫堂之兩

廊,為齋及號房十有八間。外為大門,門之內石衢若干丈,知縣吳桂砌築。廟之東西為兩廡,廡盡處為戟門,外為櫺星門,又外為泮池,池上有橋。橋之外舊無垣,教諭徐商始合廟與學而圍之。二十二年,知縣廖暹重修。二十七年,垣壞,同知龍遂更築之,又合灰與土築明倫堂,置几榻若干件,廟學改觀。隆慶五年,知縣陳素蘊復拓泮池垣而大之,浚池加深,環以石闌,立三坊:中曰「文明」 ,左曰「崇正學」 ,右曰「育賢才。」 萬曆間,知縣黃元立重修,改泮池,又改崇正學、育賢才二坊為「騰蛟、起鳳坊。」 崇禎間,又建石坊於學宮之東,扁曰「儒林。」

皇清順治十一年被寇燬正殿啟聖祠,僅蔽風雨十

六年,知縣歐陽《明憲》捐俸力倡。至康熙七、八年,殿廡諸工,始有次第。十七年,知縣趙國楨繼修。四十三年,大殿棟梁歲久蠹朽,幾不可支。教諭黃金榜、訓導周邦憲大集諸生,白之縣令,乃議興建,約費五百餘金,皆紳衿所捐助者。廟貌煥然一新。

義學 一在署南。康熙二十九年,知縣秦炯就公衙門為義學,捐俸延師,以教貧民子弟。又四十五年,知縣蕭永域於城內設立蒙館二所、經館一所。

舊社學 一在二、三都,一在四都,一在五都。《縣冊》云:一在東門廟,一在南門廟,一在港尾廟,一在真君亭。又有舊義學,明永樂初鄉人許伯壽建,以教鄉之子弟,在縣北新安村。其後許氏子孫嘗世修之,今廢。

新成書院 在縣北門舊內,為「老子宮。」 嘉靖間,知縣吳桂改建。

學田 :「一、六峒田租原額六十七石,每石定價二錢,共徵銀一十三兩四錢。每年內除四兩為文昌祭費,後因崩壞,只實解縣銀八兩九錢。近奉文撥龍溪縣銀五兩,湊本田租一十三兩九錢二分四釐,改給廩生。一、二都龍眼樹下田租原額十石,每石定價銀二錢二分。後崩壞,只存租五石二斗。內除五斗九升納官」 外,實收租四石六斗有奇,折租銀一兩五分,分兩齋貯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