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6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梁山書院 」 ,唐潘存實「讀書處。」

明誠書院 即東皋書舍;在東郊;明學士黃道周講學處。中扁曰「明誠堂。」 自署聯云:「一日天下歸仁,猶是克復請事;百世聖人不惑,依然寡過未能。」 堂前砌石為《天方圖》,莫有解者。道周既沒,諸門人即此堂祀之,而以從難賴敬儒、趙時培、毛元水、蔡春溶配。

東瀛書院 在縣鐘所城,舊為佛剎。嘉靖五年,參政蔡潮改建,塑朱文公像於中,以北溪、勉齋二先生配祀之。

崇文書院 在銅山所。嘉靖二年,督學邵銳建為「社學。」 隆慶二年,督學蔡國珍批允設立。

先師牌位知府葛綸扁曰「崇文。」 聽諸生朔朢行釋。

《菜禮》,其後中廢。萬曆四十年,生員陳王教等捐金修復,公呈有司,奉祀如故。

南溟書院 在銅山所。嘉靖五年,分守蔡潮建,塑朱文公像祀之,春秋兩祭,每歲支詔安縣綱銀四兩。

皇清康熙四十二年,知縣陳汝咸重建,以「黃石齋先」

生配享

崇正書院 在陸鰲所,舊為白雲巖。嘉靖二年,督學邵銳建,祀朱文公,用本所渡稅供費。學田 一在十五都月嶼。歲入租一百二十石,載秋糧四石。明嘉靖三年,生員林賁捐,長洲陸完為之《記》。後每年折徵租銀二十三兩八錢四分七釐,不知起何年,因田地濱海。

皇清遷界後,沒於巨浸,經知縣楊遇詳豁。一在南靖。

「車田歲入租一百零三石四斗。園稅錢六千九百文,帶民米四石。」 明嘉靖十九年,富民吳子元捐。以上俱儒學徵收,以贍貧生,餘為學宮修葺之費。嘉靖間,因逋多,學官力不能催,教諭張泮申請學道,檄縣徵收,而學官不得支用。後此《志》無可考。或狡佃欺隱,胥蠹為姦,多所侵沒。今按年起解銀一十六兩一錢六分。初裁解充餉,至康熙二十三年復給廩生。貧生解府發學分給,俱就經胥追賠。一、萬曆三十七年六月,知縣黃應舉捐俸銀四十兩,買李應麟田二所,種一石一斗八升,實田八畝在車螯。洋租二十石,每年折銀五兩,為學中月課供給。一、三十九年知縣汪泗論斷,追吳宏銀一十五兩,買鄉民林信田種四斗,在八都盤陀庵前崎路下,與附近居民柯義耕作,年定稅銀一兩六錢二分,充入本學,分給貧生。學中立碑以記。

龍巖縣儒學 在縣治西。宋皇祐間,建於縣治之東。後以地諠而隘,遷於縣南景雲橋之東。大觀間,縣令石復以其地卑濕,仍遷於縣東。建炎二年,縣令方世功以學地右實左虛,因東徙於東門外寬平之地。紹興以來,寖以傾圮。淳熙間,縣丞李永、曾祕相繼營建,朱文公為記。開禧二年,邑士葉琇卿又以地勢逼險,請於縣令張汝勉,改建今所。淳祐六年重建。元至元十六年燬於兵,二十四年重建。大德三年,縣令李瑀以規模狹小,始拓而大之,旁立文公祠。至正十七年縣令趙昱重建。中為大成殿,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櫺星門,後為明倫堂,東西為兩齋,堂之右為廚庫、宰牲房。洪武二十九年,知縣吳子昇重建。正統十年,僉事陳祚修建一新。成化十年,知縣韋濟徙建明倫堂及教諭廨舍於大成殿右,建學廩於道義門右。十六年,知縣陶博重建大成殿東西兩廡及兩齋號房。弘治甲子,知縣黃廷珪建應奎樓於東垣,憲伯胡《重器》給贖金,改建明倫堂。正德六年,知縣余成重建戟門,修華表,徙建明倫堂於殿後。嘉靖十一年,知縣陳瀛建號房十一間。十三年,陳瀛豎「泮宮」 坊於櫺星門外,闢空地直前為甬道。二十四年,知縣胡景華增石坊於兩旁。三十四年,知縣湯相重修。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王有容捐俸重建。康熙二十年,

知縣左峴、教諭陳正朔改建儀門,知縣左峴自為「記。」 二十五年,知縣江藻修。四十五年,知縣王如岳重修。康熙四十六年,雷震學宮殿廡,梁柱傾圮。知縣王如岳、教諭蔡時升、訓導陳啟祖捐俸倡庠士題助重新,鼎建殿宇,并兩廡、戟門。櫺星門新塑聖像,四配十哲像,遷造奎星閣於櫺星門左。訓導游濂接任,隨同捐助,以成盛舉。復舊儒學門於學宮之左旋,南向宮牆煥然改觀矣。

義學 在縣城內。康熙四十五年,知縣王如岳設,延師以教育貧民子弟。

社學 附郭。東門外一所、龍門里小池一所、大池一所、適中二所、表政里「白土」 一所、萬安里塗潭一所、橫坑一所、溪口一所、松洋一所,共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