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都稅務 在鎮雅坊街東。熙寧八年建。稅之目有七,曰門稅、市稅、舶貨稅、綵帛稅、豬羊稅、浮橋稅、外務稅。嘉定十年,守真西山公移建於浯浦天妃宮前。

南外宗正司 ,舊在肅清門外。正統三年,奉例織造,知府尹宏以其故址之半,改為織染局,今局地為宦家分佃。又宗正司有芙蓉堂、天寶池,後俱入於水陸寺,今為宦家分佃。又有忠厚坊,今坊廢,而鋪猶以「忠厚」 名。

染局 宣德三年,於府治東南後巷創建。正統年間,織染歸併一局。成化年間,又將染料類解福州募造。嘉靖三十三年,移染局於府治後東畔。

新舊睦宗院 有元祐堂,宋淳祐六年建。又有「王祠」 ,在舊院內,祀二十三王,今廢。

宗學 在舊睦宗院門之東。紹興初置堂曰「彰化。」 齋有三:曰「宗強」 ,曰「信厚」 ,曰「立愛。」 嘉定十三年更堂曰《崇教》,增齋曰《懷德》,更信厚曰「升賢。」 齋。有長、諭皆以宗姓,講書、教諭則以庶姓。又有清源書院,在新睦宗院內,知宗希袞建。

宋州治 舊有中和堂,初名「愛松。」 又有清暑堂、安靜堂,在州治內。又有宣化堂、韓中令祠、韓忠獻祠,在州治後。

唐「六曹新都堂 」 即司功、司戶、司倉、司法、司兵、司田六參軍廳,在舊州治前左右。

宋通判廳 舊有「清白堂」 ,在廳事西。又有「康海堂」 ,在廳事東。嘉定十一年,施誠一建。

福建兵馬都監廳 舊在肅清門外,後守宋鈞改為行衙,闢都教場於朝天門內,以舊教場餘地作「兵馬都監廳。」

簽事判官廳 紹興二十六年,因架閣庫舊地改建。淳祐間,董元龍新之。

節度推官廳 有納涼軒,在廳事西。下瞰蓮塘,其堂曰「桐城道院。」 林希逸更名曰「敬義堂。」 元推官徐居正重修。

宋先賢祠 在州學禮殿之東。

瑞蓮堂 在州學講堂之右,為梁文靖公肄業所。紹興二十九年秋,堂下池產雙蓮,守辛次膺以詩紀瑞。乾道七年,林教授岊建斯堂。嘉靖十六年,立文靖公祠其中。

魁瑞亭 在舊晉江縣學前。舊名「槐亭。」 慶元四年,雙蓮產於亭下之池,教授邦俊易是名「教授廳 。」 東有溫知室,西有儒隱堂。堂之前有萬卷樓,下瞰泮池。淳熙中,蕭鶚建,今廢。

泉州路 ,宋時自西北取劍州路,出城西義成門,至南安汰口驛、永春桃源驛、德化龍潯驛、上壅驛,扺尤溪縣,迤邐經西芹,至延平建寧,為避福州大義江之險。然山嶺高峻,今不行。

市舶提舉司 按《通志》:「在府治南水仙門內,舊市舶務址。宋元祐初置,後廢。崇寧初復置,高宗時亦罷而復置,元季廢置不一,明洪武間仍置,成化八年,移置福州。」

左副新刷土軍萬戶府 按《通志》:「在府北泉山門外。元至元間,以殿前司左翼軍隸於府,復刷土軍以益之,乃立營建署於州之後門。萬戶赤干遷今所。明洪武初,歸附,調其軍隸山東寧海衛」 ,府署故址猶存。

殿前司左翼軍統制廳 按《通志》:「在府城東三十九都。宋以東禪、護安、太平、龍湖、報慈五院隙地合建營寨,設統制廳以領之。」 元至元中,以其軍隸左副萬戶府,尋廢。

雜造局 按《通志》:「在府治東,元時建,即宋廢提舉司故址也」 ,今廢。

清源驛 按《通志》:在府治西南忠孝坊內。元時以宋宗正司改建。至正九年,監郡偰玉立重修,後廢。

市舶務 按《通志》:「在府城南鎮南門外,元改為雜造局。」

石井鎮巡檢司 按《通志》:在府南八都安海市,元時建,明洪武二十年,徙於同安之陳坑,故址猶存。

來遠驛 按《通志》:「在府城南三十五都車橋村,永樂三年建,以館海外諸國之來貢者。成化八年,提舉司移置福州,驛遂廢。」

宋州社稷壇 按《通志》:「在府治西南淨明坊內,宋時建,初以風雲雷雨附祭。嘉定十四年,郡守宋均復別建風雨雷師壇於仁惠坊內東倉之隙地。元因之,後俱廢。」 今淨明坊故址,悉為民居,東倉故址,併入府治。

宋縣社稷壇 按《通志》,在元妙觀南,今為民居牧馬地 。按《通志》,唐柳冕以閩為六朝牧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