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85

此页尚未校对

本世住白礁,平生醫灸濟人,明驗如神。及卒,鄉人祀之。

馬牧王廟 在翔風里十九都。其人陳姓,唐時牧馬翔風之山。馬日蕃人買馬,輒以馬贈。及過江,僅所買之馬在,人以為神。及卒,鄉人祀之。豪山廟 在馬鞍山之麓。朱文公真西山祈雨于此輒應。成化戊申夏旱,尹張遜修二先生故事,甘雨立至。重修其廟。

永春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

山川壇 在縣西南。俱洪武六年知縣蔡暹建。嘉靖三年知縣柴鑣「重修。」

城隍廟 舊在丞廳左,後遷桃源驛東。宋慶元六年災,知縣林敞、梁恫重建。正德十四年,知縣楊太古續建,堂廊規制始備。

厲壇 在縣東北。洪武六年,知縣蔡暹建。嘉靖三年,知縣柴鑣「重建。」

朱文公祠 ,語具《規制志》「書院」 下。嘉靖末年燬于賊,尚未重建。

義烈祠 在縣西二十五都官田市。嘉靖四年,知縣柴鑣建,以祀嘉靖元年、二年、三年殺賊陣亡義士尤新五等三十四人。詳具《武衛志》。嘉靖三十九年,祠燬于倭寇,仍存故事如前。

樂山廣福廟 在十五都。其神甚靈響,俗敬祀之。宋嘉定中,歲大旱,郡守蔡襄禱雨有應,以狀聞,封善利王,尋加「廣福。」

「留廂使廟 。」 廟之神為光州固始人,名失傳。生梁乾化間。石晉永隆四年補廂使團練。次年契丹犯闕,神避地桃林,既歿有靈,鄉人立廟祀焉。石鼓祠 。在縣西二十三都。宋紹興二十五年,邑令黃瑀建祠瞰溪,溪心有石如鼓,相傳能鳴,雨鳴則晴,旱鳴則雨,雨旱禱之輒應,故名。龍潭祠 在十四都龍潭上。先是閩王審知使袁昭以兵鎮桃林,既卒,鄉人即其山立祠祀之。東臺僊祠 。祠之神為光州人,名失傳。初從王潮入閩,為奮威將軍,統戍桃林,因家焉。歿顯其靈以衛鄉井,因祀之。

寺觀附

本府。晉江縣附郭。

開元寺 在肅清門外,唐之城西門外也。邑長者黃守恭晝夢有僧欲化其宅為寺,守恭曰:「待桑樹生蓮花乃可耳。」 不數日,桑樹盡生蓮花。守恭神之,即捨為寺,初名蓮花寺。唐開元二十六年,令天下佛寺皆名開元,遂改今額。元至正間災,洪武初重建佛殿,永樂戊子再增廣之。寺有東西二塔,東塔號鎮國,唐咸通六年,文偁禪師作木塔九層。宋天禧中,改十三層。紹興中,改木為磚,高七層。嘉熙二年,本供禪師易磚為石,僅一層。法權繼之,造四層;天錫成之,作五層。淳祐十年完。其上合尖有鐵香爐、銅寶蓋、鍍金銅葫蘆塔,八角,以鐵索鉤之。每層中為塔心,外遶以簷廊,護以石欄。廣圍圓一十七丈二尺,高十九丈三尺五寸。西塔號「仁壽」 ,五代梁貞明二年建。初閩王審知於都督府造木塔七層,塔成而沉地湧出泉。審知夢應在泉州,遂以木植浮海至泉建塔,號「無量壽塔。」 宋紹興中火,改造磚塔。寶慶中始為石塔,比東塔工巧相似,海內以為壯觀。萬曆丁酉,守恭裔孫參政黃文炳修正殿、法堂及兩廊。三十二年地震。東塔頂蓋石角折,邑人詹仰鳩財修之。三十四年大風,西塔葫蘆壞,大學士李廷機鳩財,命修之。

承天寺 在崇陽門內。唐天祐中,王延彬始創福先招慶院於北山。後燬于兵,留從效乃以別墅為寺,號「南禪。」 宋景德間,賜名「承天。」 元末兵火,鮮有存者。洪武初,僧原輔建佛殿,道陵建法堂,東西二經藏,智莊建輪藏及三門。永樂甲午建羅漢堂,丁酉建山門。己未,佛殿兩廊輪藏俱火于客兵,庚申重建佛殿。萬曆二十四年重修,東西廊及佛殿,阿難迦葉金身。

崇福寺 在城內東北隅。相傳寺故在城外,陳洪進有女出家,拓羅城包之,名「千佛庵。」 元祐六年,改崇福。今廢。

光孝寺 在郡城東南隅。宋崇寧二年,郡守潘玨奉詔以南草場廢地建。初名「崇寧寺。」 紹興十年,改光孝寺。嘉靖三十八年,移入承天寺右畔。萬曆己丑重建。壬子年,僧廣通重建法堂。水陸寺 在肅清門外西南。唐天寶六年,置放生池,建水陸堂其上。後廣為院。嘉祐中,郡守蔡襄改為寺,南外宗正司在焉。蒲壽庚據泉,盡殺南外宗室。至元復建為寺,今廢。

資壽寺 ,在行春門外北隅,俗呼「北藏寺」 ,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