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76

此页尚未校对

河泊所 在縣東南三十六都法石市。洪武十四年建,嘉靖間改建於晉江縣萼輝鋪。

養濟院 在郡治西北隅。洪武七年知縣張灝建。後改養濟院為「存恤院,而徙養濟於縣後。」 《漏澤園 》在仁風門外一里。洪武初建。嘉靖四年守高越重建。

外縣

南安縣治 。宋大中祥符間始建。今治在蓮花峰南。紹興、嘉定間,知縣丘之立、張端、方阜周相繼重修。元至元二十三年燬於兵,尹李日曄重建。至大三年遷於郡城西。至治二年復舊所。十四年寇燬,尹常瓚、李宗閔等相繼建之,縣治始復舊。洪武、永樂間,知縣王罕等重修。中為正廳,左幕廨,右神祠。前露臺、甬道、戒石亭、儀門。正堂後為穿堂、晏息堂,東縣丞廨,西主簿廨、典史廨,在幕廳後。儀門外,西縣獄南。譙樓。門外,左旌善亭,右申明亭。成化十八年,知縣陳忠增建吏舍於主簿廨前。嘉靖三十七年倭入寇,譙樓燬。三十九年,知縣夏汝礪重建。萬曆二十年,知縣蔣如京闢縣門,徙譙樓於城東隅。

興泉道 :在縣治儀門左,舊為府館。弘治八年,知縣黃濟重修,改今署。

府館 在縣治儀門右。天順二年,知縣鄒璉建,今燬。

澳頭巡檢司 在縣西十一都。正統間設。陰陽學 在縣治南。舊附三皇廟。成化二十二年,知縣陳廷忠遷今所。

醫學 在縣治西甘棠坊,洪武中建。

僧會司 在縣西延福寺。

預備倉 四所一在縣東三都潘山市,今移縣治東城隍廟旁。一在縣西二十六都,今移二十五都。一在縣南四十三都,今移三十五都白石村。一在縣北十九都村澗埕。

際留倉 在縣治西門內。

漏澤園 在三都佛跡寺。

惠安縣治 在螺山之陽。宋太平興國六年建。元至元十三年,凡縣治之屋宇,俱燬於寇,二十二年復建,至正七年又燬。洪武四年,知縣時汝楫闢廳事東,典史廨,西庫房後,燕堂、寢室,翼以兩廊六吏曹分列之。前儀門外為譙樓,下為大門。丞簿廨在兩廊後,典史廨在譙樓左。吏舍在右,司獄司在吏舍西。宣德七年,知縣高顯重建儀門。正統七年,重建譙樓及「修廳事廊廡之屬。自宋以來,皆隨時繕葺,隘狹苟簡。至成化十八年,知縣張恆新之,而規模視昔加大。嘉靖三十年,始設旌善、《申明》二亭於縣門內之西。萬曆三十九年,始設輕監於儀門之內。」

興泉道 在縣治左,即宋皇華驛。洪武八年建。二十四年,改漳泉道;二十九年,改福寧道;嘉靖三十九年,改今署。

察院 在縣左

布政司 在縣北賓賢坊。正統六年建,成化十八年修。

府館 在龍津橋南,舊為「南塔堂」 ,弘治中改建。崇武倉 在二十七都崇武城內,洪武二十三年建,永樂二年增建。

峰尾巡檢司 在縣北八都。洪武二十年徙此。獺窟巡檢司 在縣南二十五都獺窟嶼。舊在南安縣蘆溪,洪武二十年徙此。

黃崎巡檢司 在縣東南三十二都黃崎村。舊在德化清泰里,洪武二十年徙此。

小岝巡檢司 在縣東三十都小岝村,舊在二十七都小兜,洪武二十年徙此。

惠安場鹽課司 ,在縣東南二十二都。洪武二十五年,置倉場八所。

稅課局 ,在縣治北賓賢坊右。宋為稅務。洪武二年改今名。今廢為布政司。

河泊所 在縣東北輞川澳。洪武十六年設。後為海潮漂圮,正德間重修。

陰陽學 在縣治南

醫學 在縣治北文明坊右,即舊「惠民藥局」 ,改今名。

僧會司 在縣治東北乾峰寺。

道會司 在縣治北,東嶽廟。

預備倉 二一在縣南十八都嶼頭村;一在縣北七都香林保。

際留倉 在縣內

養濟院 在樓山南,舊設於縣治南,錦田驛北。成化中遷今所。萬曆二十七年,知縣劉一陽再建一院南郭外,復改舊院曰《存恤》。

義塚 在北郭外。宋嘉定中,知縣張豹變創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