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66

此页尚未校对

靖三十六年,知縣鄧景武始議築城,周圍八百三十七丈,高一丈五尺。三十九年,倭大掠永春縣。知縣張大綱以城廣難守,約之僅六百六十八丈有奇,然草創,僅東西二門。四十四年,知縣何謙就城北之龍潯山,建北鎮樓,設窩鋪,分兵巡緝。萬曆元年,知縣秦霑開北門。十八年,知縣丁永祚開南門,朝丁溪之水。城四,門始備。二十七年,城被水壞,知縣吳一麟、周佑相繼修理。三十四年,地大震,城垣、窩鋪敵樓壞甚,知縣徐時用修之。

安溪縣城 在府城西一百五里。舊無城。嘉靖三十九年七月,倭寇突至,縣不能守。四十一年,始議築城西南及東畔,倚長溪一帶,砌石為基,知縣陳綵築之,周圍六百二十六丈,高二丈一尺,基廣一丈八尺。置四門,設東西二水門,便民薪水。四十四年,知縣蔡常毓砌城,外以石,覆以連房。萬曆二十九年,知縣寥同春闢子城于南門,額曰「迎秀。」 三十一年,知縣高金體塞舊門,闢新門而稍東之,額曰「任興。」 三十五年,颶風異常,門樓圮,知縣任守翰修之。

同安縣城 在府城南一百三十里。宋紹興十五年,知縣王軾築。周圍七百九十五丈,高一丈二尺,壕深廣各一丈二尺,未畢,工去。十八年,知縣劉寬成之。設門五:東曰「朝天」 ,西曰「厚德」 ,南曰「銅魚」 ,北曰「拱辰」 ,西北曰「慶豐。」 慶元元年,知縣余元一增築之。紹定二年,知縣韓木濬外壕。至正十四年,山賊攻城,陷之。十五年,達魯花赤馬哈謀沙砌內外城以石。正統十四年,沙尤寇陷城。景泰元年,泉州衛指揮使楊海守備是邑,與主簿蔡遴重修。成化十八年,知縣張伋重修。嘉靖三十七年,倭入寇,知縣徐宗奭改築。高三尺,周圍八百四十六丈八尺,西南各為重門,設窩鋪五十有九。三十八年,積雨,城半圮,賊大至城下。時都指揮白震與掌印同知李時芳用木柵捍禦之,不能入。萬曆二十五年,知縣洪世俊增高三尺,改門名:東曰「鴻漸」 ,西曰「豐澤」 ,南曰「朱紫」 ,北曰「拱秀」 ,小門曰「朝元。」 萬曆三十三年,地震城崩,知縣王世德修之。三十五年,怪風淫雨,城又壞,知縣鮑際明修之。

永春縣城 在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舊無城,嘉靖初,汀、漳寇至,知縣柴鑣始建永輝、永豐、永薰三門。嘉靖三十九年,倭寇突至,攻三門,知縣萬以忠失守,始議築城秀德化縣知縣張大綱督之,砌以石,周圍高丈許。四十年,賊呂尚四攻陷,始增築。長五百一十八丈二尺,廣八尺,高一丈九尺。四十一年,知縣林萬春成四門:東曰「迎暉」 ,西曰「來德」 ,南曰「文明」 ,北曰「拱極。」 砌以石,覆以連房。城外東、西、北浚壕,壕深廣如城數。西、南隅濱江水漸齧,知縣謝裘改壕溝之甃為石壩,以捍其衝,又建東、南城隅各敵樓一。萬曆二年,水崩馬頭,侵逼城基。知縣許兼善修築之,改串樓為窩鋪五十二座,添建浮臺四座,以備防守。祥芝巡檢司城 在晉江二十都。周圍一百五十丈,高二丈,窩鋪六,有南北二門。

烏潯巡檢司城 在晉江十六都。周圍一百五十丈,廣一丈,高一丈八尺。窩鋪四,有東西二門,各建樓。

深滬巡檢司城 在晉江十六都。周圍一百五十丈,廣一丈,高二丈,窩鋪七,有南北二門,各建樓。

圍頭巡檢司城 在晉江十四都。周圍一百六十丈,廣一丈,高一丈八尺。窩鋪四,有南北二門,各建樓。

永寧衛城 在晉江三十都。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興築,周圍八百九十五丈,基廣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窩鋪三十一,門五:南曰「金鰲,北曰玉泉,東曰海寧,曰東瀛」 ,西曰「永清」 ,各建樓城外壕廣一丈六尺。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等增廣三尺,五門各築月城。正統八年,都指揮劉亮等增敵樓。成化六年,門樓圮,指揮楊晟重修。嘉靖三十七年五月,倭賊攻城,指揮杜欽爵固守,賊不得入。四十一年,賊復攻城,指揮王國瑞失守。城陷,大掠數日,軍民遁奔郡城,兵備僉事萬民英悉遣還。賊尋來攻,城再陷,殺傷幾盡。距今五十餘載,城中軍民,生聚輳集,亦濱海一重鎮云。

福全千戶所城 在晉江十五都。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築。周圍六百五十丈,基廣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窩鋪十六,門四,各建樓。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增高四尺,築東、西、北三月城。正統八年,都指揮劉亮、千戶蔣勇增「四門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