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57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十七卷目錄

 泉州府部彙考三

 泉州府山川考三水利附

職方典第一千四十七卷

泉州府部彙考三

泉州府山川考三水利附府縣志合載

本府。晉江縣附郭。

東禪埭 在三十七都潯渼。水從桃花諸山而來,從海而出,灌溉一方之田。

湮浦埭 ,嘉定七年,丞趙彥寓修,久而壅淤。淳祐三年,廢為田,隸於學,今為民田。

洋埭 水由四十一都陳三壩而來,下通洛陽江。

莊埭 水由三十九都清源水、磨山水而來。嵩浦埭 水由四十一都陳三壩而來,下通洛陽江。

僕射塘 在縣北一里。唐元和二年,刺史馬總開濬。總贈僕射,後人思其功,故名僕射塘。俗號「白土塘」 ,後湮塞,今廢為田。

泉山陂 水由清源諸坑而下。

留公陂 舊名豐谷陂,在谷口。宋右史留公元剛築。縱六十步,衡一百三十尺,深視衡十之一,為斗門五,留氏莊在焉。隄垾高廣,望之屹如長城,今俗呼「陳三壩。」 明嘉靖癸巳,土隄為溪漲射齧,知府屠倬因陂左築石陂三十六丈,深九丈五尺,民賴之。都御史丘養浩《記》。十五年,陂又壞,郡守王士俊重修。

伏烏陂 水由常建里大嶺山下《白虹》。流通仙遊地方。

石壁陂 水由常建里花溪林下。

洪巖陂 水由石壁陂下。

八丈陂 俗號「大房陂」 ,水由常建里圓覺墌下。睹林陂 俗名「觀音陂」 ,水由常建里建興山墌下。

倉陂 水由常建里,俗名「觀音陂」 下。

大陂 俗名大埔陂,水有二源,一源發常建里圓覺下,一發源常建里建興山下。

韓陂 今俗號「曾陂」 ,深二丈,水由常建里大埔陂石壁流下,自石壁至此,流出南安六、七都牛角潭,至金溪橋出海。

楊木陂 水由常建里楊木墌出,順流本都鞏橋,通流仙遊縣。

白衣埭 舊《志》:「長四十丈,闊二丈,深三丈,後被水衝崩。元有萬戶侯孫姓,其女七娘莊田在內,砌築陂門三首,涵二首,上接清源山水,下通浯江溪潮,故鄉人改名七娘浦。其斗門年久圮甚。永樂間,都民孫元觀捐貲募工修葺,由是斗門完固,旱潦無患。今浦闊三丈,深二丈五尺,長八餘里。」

鼓雷山斗門陂 陂長一十里,闊四丈餘,灌三十三、三十四兩都之田,創自明初,後圮。正德庚辰,義民吳賜等呈於臺察,程公檄縣丞陳緒督民砌築,設陂夫四十名,專司啟閉。知縣沈松為《記》。

紫帽坑 :發源山澗,由常春、東宅、安福、保福等處,經雷山、斗門,入於筍江。

黃陂 坐土名「新亭尾林橋」 ,其水源西接廣教坑,南接紫帽坑水,上通至三十四都古雷山斗門陂,下通石皮石閘。

陂洋陂 亦曰清洋陂。自南安白石五峰而下有九溪,合於磻溪、梅花溪以及諸山之畔大小溪澗,凡有九十九溪之水,皆會於清洋陂,迺達於大小等橋。所溉之田,曰下浯洋,曰沿江洋,曰吟嘯洋,曰磻湖洋,曰池店洋,曰新店洋,曰溝頭洋,曰下埭洋,曰陳翁洋,曰孤坑洋。舊《志》云:「溉田千八百頃。」 其先,每歲之春,運土築作,一遇霖溢則壞。淳熙七年,邑人林邦聞與僧了性,始累石垾之,且為三垛,以泄時水。其長一百八十尺,廣二丈有咫。修小陂於支流者五,為斗門於下流者七。陂之南北增築長垾各三,倍其長之數。明朝嘉靖十年,知縣錢楩督都民吳邦助等重修。今長三千六百八十丈,闊六百一十丈,深二丈,溉田如故。

錢塘溪 自紫帽南坑流出金地院左,瀦為仙塘,積為蘇陂。自蘇陂之東曰「吳陂」 ,回而南曰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