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54

此页尚未校对

石穀山 在十四都。叢石盤環,而中幽邃,故名。蒸餅山 在二十五都。其形如餅,青秀可愛。萬歲山 在十五都。上有石刻「萬歲山」 三字,前為太平寺。

龜龍山 在十九都,兩相會如龜龍。

筆架山 在十三都。馬嶺分支。三峰似筆架,又名「台星。」

大帽山 有二:一在十四都,以形得名;一在縣西二十一都。

浮空山 在十四都。一峰突起,狀若浮空。火焰山 在十四都。山積石如火焰。

穀平山 在十四都。其山平衍,良田數畝。每歲禾登穀實,因以名之。

魁星山 在十一都。上有魁巖,巖石峭拔,員淨可愛。

雙髻山 在二十都。來自德化,蜿蜒頓伏,聳結二峰,若雙髻然。一名「朋山。」 上有水一泓,名仙人池。

觀音山 在二十都。形如觀音趺坐,故名。泰山 有二:一在十三都,以高得名;一在四都,高聳雲漢。登其巔,遙見泉城主山,故名。

花石山 在十三都。亂石如花,故名。

水口山 在十五都。居邑之水口,故名。在雙魚山後。舊《志》以雙魚為水口,非。

高鎮山 在二十都。形勢極峻,高出眾峰,為一邑巨鎮。

指撲山 在二十都。山麓廣衍而上,峻絕如手指,故名。

大靜山 在二十都。長林邃谷,閴無人聲,故名。雲林山 在二十都。山連大靜,勢相頡頏。吳田山 在十六都。山頂有田,昔有吳人耕此,故名。

齊雲山 在十九都。高聳霄漢,常與雲接,故名。三貫山 在十九都。三峰秀拔,勢貫雲表,故名。姜連山 在十九都。山勢不斷,兩峰低昂,故名。妙峰山 在十四都。尖秀可愛,故名。

向龍山 在二十一都。蜿蜒數里,若龍。

陳田山 在二十一都。昔有陳氏耕於此山,故名。

東關山 在十五都,居邑之東,故名。

崑崙山 在十五都。山勢雄拔,根盤數里,故名。石壁山 在二十二都。山石峻絕如壁,故名。銀缾山 有二,一在二十二都,形如銀缾,故名。一在三都。

雲居山 在十一都。卓立嵯峨,雲常居之,故名。東山 在十一都。以東方得名,俗呼「高峰寨。」 長安山 在十二都小姑地方。舊為達郡通衢,鋪在山下,今移東關,名尚仍舊。

雲峰山 在縣東南十五都。山高峻,雲常往來,故名。

石獅山 在十五都。眾峰突然,頂有石如伏獅,故名。

洪步山 在十都。綿亙數里,巍然獨秀,若闊步然,故名。

《東平山 在十都邑》之山皆嵯峨峻絕,此獨坦夷,故名。

周山 在十都。形勢雄壯,綿亙三十里。

鳳山 有二:一在十都。以上皆第三局山,拱輔邑治者也。一在十四都,北接德化山,有石刻為記。

錦繡山 在縣東北十六都,舊名「鬼岫山。」 宋侍郎莊夏葬父贈中大夫莊裳於此。宋光宗更名曰「錦繡山」 ,大書三字賜之。

武極山 在十六都。形如武步,平夷可觀,故名。蓬萊山 有二:一在十六都,山勢迴環,秀麗若圖畫,與錦繡山相對,恍惚蓬萊,故名。宋侍郎莊夏居此,一在十四都,俗呼白巖山。頂有水一泓,深尺許,四季不絕。

翰文山 在十八、九都。亙數十里,岡巒迴伏,若飛若舞,故名。

玉柱山 在十八九都。一峰突如玉柱,故名。天竺山 在十七都。地界南仙二邑,日霽可望。清源主山清幽寂寞,有似佛國,故名。

紙山 在十七都。其山出紙,故名。

四臺山 在十七都。山有東西、南、北臺,合樂山為「五臺」 云。

「樂山 」 在四臺山中,昔人有過此,嘗聞音樂,故名。宋有西蜀隱者居此,危坐不寐,垂二十年,令江公望扣梧作歌招之,即此地。盤旋磅礡,勢皆相向,眾水出焉,此當自為一山川也。

桃溪山 在縣西北二十都,界德化、漳平、桃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