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53

此页尚未校对

門羅星,此為總會云。明洪武二十年,增置金門千戶所、陳坑峰、上田浦、官澳巡檢司四所、鹽場司一所。田地虛少,多產魚鹽,民以為業。

夾嶼 在浯洲、小登二嶼之間,周圍五里。列嶼 在翔風里二十都,廣二十里,上有大小山數十。其高者,吳山、牧山、樓山、湖山,而吳山為最。牧山之前,舊有牧祠,有軍營。山後有馬寨,有草湖。昔嘗置場牧馬於此。

御蹈石 在同禾里五都龍窟村之上。宋幼主避元兵,自下輦至此,巨石三塊連接,幼主過之,後人名其石曰「御蹈。」 遂自龍窟登舟,由五通嶺過新安角嶼入廣。

東溪 按《縣志》:在縣東門外,發源東北大羅山,過長興里,又一派發源曾溪嶺下,行二十里,至第一溪合流,逶迤曲折,有第一溪、第二溪、第三溪之名。過大師銅魚橋與西溪會。

西溪 按《縣志》:在縣西門外。發源安溪界,過感化里與竹山坑水合流,至董坑折而南,又合湖溪、上澳、三漈、上龍山諸水,抱縣治,經西安橋入於海。舊《志》云:兩溪會處有銅魚、金車二石,為水口雄鎮。故城與橋名銅魚,館名金車。朱文公為之題字刻石,偉然觀也。今金車如故,而碑沉於沙,銅魚則混為廛舍矣。舊讖云:「銅魚水深,朱紫成林。」 明萬曆間,邑令李春開銳意興復,撤石岸得一圓石若珠。稍入廛舍,一石長二丈餘,形色若魚云。其秋鄉榜,果登十八。後沙內忽坼,復得二魚石,長各二丈,幾合朱紫之讖矣。未幾復塞。蓮溪 去縣東四十里,發源鴻漸山,自民安里蕭外村經蔡塘。又一水發源東大帽山,經長興、同禾二里,合於林溪、寶溪。經崑嶺村與蔡塘溪會流,至董水過通濟橋,東入於海。

小同溪 按《縣志》「在縣南。」 發源洪巖山之北,東過達川橋,至亨泥村入海。

苧溪 按《縣志》:在縣西四十里,發源白桐嶺,唐宣宗為蘇氏築陂於此,溪中灌溉十餘里,溪流經苧溪橋,至海豐莊後溪頭入海。

興福巖泉 在縣北感化里。一人汲則一人足,百人汲則百人足。

聖泉 在縣東北長興里白雲山之上。宋紹興三十一年,鄉人因山為巖,忽有童子衣緇蓬首坐險石上,有泉湧出,所坐石上,清甘可食。瑞泉 在縣東南翔風里十六都海崖上有石,其形若印。宋隆興中,泉始湧出,適有久病者飲之而愈。邑士陳彥之創屋覆之,名「瑞泉。」

湯兜溫泉 在縣西積善里之十八都。成化乙已,知縣張伋命耆民周禮義蓋亭其上。

小崎溫泉 在縣東南民安里之十一都。有二所,俱自石孔中湧出,天成石池,不假修砌。「西源溫泉 」 在縣北感化里之平洋田中。隆慶元年,同知丁一中有銘。

洪前鹽泉 在縣東翔風里十三都之東。海潮不到,但日晴明,輒有小鹽自沙土中出。鄉人取而淋之煎鹽。

金光井 在梵天寺內,俗傳有紅光現,故名。「虹井 」 在縣西南嘉禾里之小山,上有石盤,自然成穴,相傳虹嘗飲之,故名。紹興甲寅秋,有虹見其中。

豪山龍井 在縣西人得里。豪山之嶺,天將雨,龍擊水聲如鐘磬,有五色雲出焉。

蛟井 在縣西積善里。道旁有穴,橫穿絕深。仙人井 在縣東南之小登嶼,中有三石如品字,泉湧其中,潮來則沒,退則清甘。

永春縣

大鵬山 在二十五都。永春之山,發脈於尤溪九仙,形如鵬飛垂翅,故名。絕頂三峰秀出,似三台星。

白馬山 在十四都。自大鵬分支,奔馳若馬,故名。

懸鐘山 有二:一在十四都,白馬分支,形似懸鐘,故名,土呼「王山寨。」 一在二十一都。

大羽山 在二十五都。重岡疊障,若鳥舒翼,故名。是為縣治主山。

臥龍山 在十四都。形若龍臥。

康山 在二十五都。脈自大羽頓伏而起。兩象山 :一在應龍山右,一在龍山左。以上俱在十三都。

雙魚山 在十四都。自白馬山蜿蜒而東,突起二峰,由縣樓端望若魚然,故名。俗呼「留灣」 ,留鄂公故居在焉。

高田山 在二十五都。山勢平衍,水泉不竭。昔有高氏耕此,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