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48

此页尚未校对

與東埔、李山二水相會。

大雲溪 :按《閩書》:發源雙髻山,逶迤西流為埔平溪。

下倉溪 按《閩書》:「自黃斜溪橋與縣前滻溪相會。」

丁溪 按《閩書》:發源瓊山,入九漈溪,經歐山溪、大坑溪,亦會於縣前滻溪。先是,溪水南行,不與滻會,古讖云:「水畫丁,羅簪纓。」 宋元符間,邑士林程捐貲五十萬買田,請令方安道鑿九漈、歐山、盧溪、大坑四溪水會於滻,一夕雷雨洪流,一縱一橫,若丁字,故名。

寨前溪 按《閩書》:「發源湖嶺頭,其南流者,自丘店橋與李山溪相會;西流者,過尤溪轉歸永福,乃入海者是也。」

石山溪 按《閩書》:「有相安寺,宋曾丞相公亮之祖葬焉。丞相時來祭掃,宿路旁山庵,人遂名庵相安而寺之。」 山有龍潭,嘗因旱水嗇,稍入採之,見大魚十百為群,黑龍殿後,遂驚遁,不敢復入。石山龍潭 在縣西十里,潭面甚隘。漁人云:「行一二里許,水流入山下,道黑不能行,惟近潭淺地,遇日斜照,稍見其深杳耳。」

「青龍潭 」 ,在黃認團地,極奇異,古有詩刻石壁,至今猶存。

佐溪龍潭 在縣西善均里,距縣百餘里。巖山之間,有上中下三圅,遇陰晦或龍出焉。潭上有龍王廟,真德秀嘗禱於此。

仙池 ,在湯泉上,團九仙山,巨石中有穴,深不可測。

瀑布泉 ,在湯泉上團九仙山南。有聲淙淙,若自雲間而下。久晴鳴則雨,久雨鳴則晴。

端午泉 在縣西北三十里五華山。唐咸通中,蜀僧無晦穴土得泉,深數十丈。忽五月五日指其并語人謂:「斯泉萬古,及斯日則溢而至欄,吾化後以斯為證。」 至今五月朔則泉洊,至五日盈坎院,挹注以辦千人齋,翌日復如故,故名端午泉。

溫泉湯井 有二,一在縣東新化里,其源自戴雲山而來,凡有七穴,一在下湧團,地名「湯嶺頭」 ,《安溪縣》

鳳山 在縣城北。安溪之山,自尤溪九仙山南行,綿亙德化、永春,以抵是山。一峰峙立,分為兩翼,若鳳翥然,為縣治主山。「展旗」 輔其左,「麗碧」 輔其右。

黃龍山 在縣南永安里,乃鳳山之對山,又名登高山。上石如帽,如床几狀,又名龍津山,拱縣治之南。

金龜山 在縣東南永安里。形如龜。鎮於東南,則縣治之水口山也。

碧翠山 在感化里,一名「雙髻。」 二峰壁立如髻,勢甚峭絕。山之半有魁星巖。

陳五郎山 在感化里。山最高,晴明登眺,可以見海。上有石,平廣有巨人跡。下有龍潭,祈雨輒應。

翠屏山 在感化里。本名「大尖山。」 有巨峰高出群峰之右,故名「大尖。」

雪山 在感化里。舊《圖經》云:「上有積雪,歲旱禱之,若巖溜滴瀝,即雨。」

蓬萊山 在縣東北隅崇善里。上有清水巖,巖下出泉,四時不竭。

鱟魚山 在來蘇里。形如鱟魚,上多石,下有廟。惠林巖山 在來蘇里。宋崔道集眾修行之地。嘉定間,令陳宓扁曰「惠林」 ,又名月峰巖。

高旗山 在常樂里,其形如旗。

覆鼎山 在常樂里。形如覆鼎,連春達於白芒,亦為永春之界。

白葉坑山 在縣西北隅龍興里。產白竹葉,故名。

後洋山 在常樂里。其山最高,下有大洋,一名「大洋山。」

天馬山 在常樂里。山形馳逐,如馬奔狀,故名。三笏山 在常樂里。三山並峙,故名。

虎耽山 在常樂里,俗名「虎空山。」

南斗山 在還集里。上有六小山,布列如南斗,故名。

同發山 在還集里。兩峰巃嵸,為一里之最,又名銅鈸山。

朝天山 在還集里。山高,勢若插天,上有天寧巖。

坑源山 在還集里。兩旁高聳百丈,中一坑深,上有普陀廟。

達磨巖山 :在還集里,本名「玳瑁巖。」 宋僧達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