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47

此页尚未校对

《鳴者》,山陰有《金雞寨》。

虎頭山 在縣西小尤中團,上有古寨,周圍七里餘,其中山水如畫,外極高險。避兵者依之,萬夫莫敵。

大尖山 在縣西小尤中團山頂有泉湧出。鳳翥山 在縣南永豐里。秀出諸峰,如鳥之跂。羅城山 在縣南永豐里。一名豪城山。四圍峭拔,頂上平坦,昔為寨,因名。

瓊山 在縣西南永豐里。初名「囷山」 ,以其峰巒矗大而秀如高廩,故名。

雪山 在縣西南永豐里。遇冬時積雪其上,曦暘數日不消,故名。

斤山 在縣西南永豐里。一名「蓋竹根山。」 高五里,廣十里。

歐山 在縣西南永豐里。山勢橫跨蹊陂之側,有歐氏世居其下,故名。

登高山 在縣西南,上有「登高亭。」

《巖市》南山 在縣西南小尤中團山。上有泉一泓清瑩,酌之不竭。

蝴蝶山 在縣西南。《黃認團》與「和尚山」 相連,兩峰狀如蝴蝶雙飛。

靈峰山 在縣西南黃認團「《雪山》之南,有雪際社學」 在焉。

石櫃山 在縣西南黃認團山。頂一石方長如櫃,然上有仙足跡。

蓮花崎山 :在縣西南黃認團。有龍安寺、安仁巡檢司。安仁場、龍興寺在焉。

天湖崎山 在縣西南黃認團。其巔有湖渚,水四時不絕。

懸鐘山 在縣西南黃認團山頂有石巖峭壁,中間一石如懸鐘。

石筍崎山 :在縣西南黃認團山。頂有三、五峰,卓立如筍。

南臺山 在縣西南黃認團山。頂有池,祈雨輒應,鬱茂英特,狀若臺閣。下為仙嶺,有巨石如盤,自和尚山至此,今已割屬大田縣。

雙桂山 在縣治東南,舊名雙髻山。山之頂有仙祠,扁曰「雙桂洞。」

拏雲山 在縣東南靈化里。頂如丫髻,峻絕凌雲。

筆架山 在拏雲山南。突起三峰,是為「筆架。」 烏石山 在縣東南惠民里。上有烏石隘。朝天馬山 在縣東南惠民里。兩峰狀如馬,高聳插天。

白牛石鼓山 在縣東,有石如牛,隆起而伏,又有石如鼓。

靈山 在縣東清泰里。奇峰峭壁,常興雲氣。遇旱禱雨則應,故名。

石獅山 在縣東清泰里。其山頂有石如獅,因名。

東濟山 在縣東清泰里。山頂有澗泉瀉流而下,濟邑東人家之汲,故名。

九座山 在縣東清泰里。其山有石庵,廣丈許,相傳「有九仙晏坐其間」 ,故名。

湯嶺 在縣西北下湧團湯頭村。其嶺頭出溫泉,因名。

高陽嶺 在縣東南歸化里高陽村,其鋪曰「高陽鋪。」 嶺之東為大劇,屬永春。

白格嶺 自九座山踰九十里至此,為仙遊界。妙峰 在縣東隅,山頂有妙峰庵。

滻溪 按《閩書發源》戴雲山,山頂有池,分九派而下。北流者二,曰張巖溪,曰盧溪,合而為赤水西溪東逶迤為上湧溪,逕下湧團,曰下湧溪,次逕楊梅上團,曰上茶溪,曰曾坂溪,曰百葉溪,曰湖頭溪,曰李田溪,入楊梅中團,曰湧口溪,析而至善均里,曰九竇溪,入楊梅下團,曰螺潭。由東北入永福界以達於海。東流者五,曰「雙芹」 ,曰「馬槽場。」 合而為龍潭,為左溪,至均善里與九竇溪合;曰「上洋」 ,過涵口入石獅渡;曰「上雲」 ,為漿溪,至蕉口亦入於石獅渡。曰「中興坑」 ,為翰林坑,達於董坂橋,會縣前溪。溪南流者二:曰東埔溪,曰「李山溪。」 會流過丘店橋、雙津橋,為白泉溪。石山溪逕蘇津橋為蘇溪,又逕會政橋為塗坂溪。又逕魁龍橋,為西門溪。過龍津橋,為縣前溪。其水回環曲折,俗呼「腰帶水」 ,其名曰「滻溪。」 其北迤為龍門橋。十二翰溪與上洋、上雲二水會於石獅渡,向東北流,與張巖、盧溪、雙芹、馬槽四水同入永福界。

蓋竹溪 ,按《閩書發源》:「蓋竹根山,自塗坂溪與東埔、李山二水相會」

黃洋溪 ,按《閩書發源》:「和睦場雪山自白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