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46

此页尚未校对

至下林溪合流,至邇濟橋北至進士橋,又北至馬埭,入峰崎港。

宣妙溪 按《縣志》,發源城山北,至下梁堰為埧,東至柯埧橋,又東至前澳溪。金山溪發源九峰山下,循文筆東麓至金山宮,又東北流至前澳,與宣妙合,東至東井埭。下曾溪發源有二,一出上曾溪,過上田小橋,一出上范溪,過上田大橋,會於充口溪,入馬山埭。

黃坑溪 按《縣志》:「發源鸛嶺坑出,過九斗坵,入馬山埭。」

鳳池 在縣治東南。宋邑令趙汝稟以縣治有龍蟠鳳舞之勢,故鑿是池而濬縣後螺山東龍湫溝水以注之。安溪陳晉接書刻。

大井 在縣治北登龍坊右。泉脈噴湧,味極甘寒,久旱不涸,坊市人多資之。

金剛井 在十九都官路旁。以《金剛經》一部勒於甓環砌之,故名。

德化縣

戴雲山 在縣西北新化里。德化之山,自尤溪九仙發脈至此。其山高聳霄漢,雄跨十里許,常有雲氣覆頂,故名。頂有池,深不可測。山麓有戴雲寺。

龍潯山 在縣東北隅。山勢蜿蜒如龍。其巔有石筍,實惟縣之主山。

大旗山 在縣西隅。峰巒迴顧,環拱縣治,勢如展旗,故名。

雙魚山 在縣南。自瓊山迢遞而來,左揖右伏,兩峰駢頭,向水而上,狀如雙魚並躍,故名。繡屏山 在縣北新化里。高而且秀,若巨屏。山頂有印石,狀若覆鐘。又有仙人跡。

大帽山 有二:一在縣北隅,一在縣北楊梅上團。其脈自九仙山來,至此卓起大峰,形似大帽。《騰巖》角山 在縣北新化里「戴雲山」 之南。峰巒峻秀,狀如龍角。

祥雲山 在「戴雲山」 之南。

梅峰山 在楊梅中團北。上有梅峰寺,下有梅峰隘。

三臺階山 :在梅峰山左。

唐帽山 :在梅峰山南。

清從山 ,在縣北楊梅中團梅峰山左。去縣一百二十里,從五古村入永福。

園林山 在縣東北新化里。花木陰森,如人園圃中,故名。

石牛山 在縣東北清泰里。高出諸山,有石象牛之狀,其山頂望見興、泉二郡。

蕉溪山 在縣東北清泰里。山麓有溪,名曰「蕉溪」 ,因名。

飛仙山 兩峰角立,懸崖有瀑布泉數千尋。石柱山 在縣東北清泰里。一峰聳秀,如柱擎雲。

均山 在縣東北善均里,山因里得名。

仁齊山 在縣北楊梅上團。昔有「天齊仁聖廟」 在其麓,因名。

雲峰山 在縣西北新化里。天陰有雲氣萃焉,故名。

蓮花山 在縣西北楊梅上團,香林寺前。五峰高聳,如蓮並蔕,因名。

鐘山 在縣西北楊梅上團,地名「西中坑。」 其山四面俱石壁,形如覆鐘。山麓有小澗,澗有巖洞,廣丈餘,深二丈許。

仙濟山 在縣西北小尤中團彭坑村。

石鼓山 在縣西北湯泉上團山有石,其狀如鼓,因名。

銀屏山 在縣西北湯泉上團山形如獅,上有獅子巖。

雞髻寨山 在縣西北湯泉上團山峰如雞髻狀,地險阻,與東西團為界,中立石門隘。

九仙山 ,在縣之西北。東西團之西,湯泉《上團》之東。俗傳昔有隱士九人皆仙去,故名。

卓筆山 在縣西永豐里。峻峭若卓筆,故名。五華山 在縣西永豐里。舊名「根山。」 有五峰如蓮花之狀,頂有寺,名曰「五華寺」 ,蓋以山為名。太湖山 在縣西小尤上團山盤踞數里,四面崔嵬。山之巔平廣數丈,內有池丈許,中有魚往來遊躍,因名。

牛眠山 在縣西小尤,中團,狀若「眠牛。」

屏山 在縣西小尤中團,椿松夾翠如屏。酒罈寨山 在縣西小尤中團,山極高險,昔人避寇其上,賊圍而困之。女子取酒洗衣以示賊,賊疑其有水,解圍而去,因名。今寨尤存。

金雞山 在縣西小尤中團,昔有聞「山上有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