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45

此页尚未校对

肖像葬於山阿,香氣久之不散,故名。

浮山 一名尖山。圓淨尖秀,下瞰東溟。山上多怪石,如水齧射狀。最高而峭拔者有三,可登以觀日出。旁有石竇,或云「其中洞深可居」 ,今堙廢。小岝山 在《淨山》東十里,邑諸山之東趨於海者,至此山而止。又東則為東溟巨浸,通海外諸夷矣。

黃崎山 ,在香山北十里。環三面皆海,鹵氣吹盪,不生草木。宋時產鐵礦,嘗置爐於此煮煉,今廢。與圭峰對峙於海門,是為惠安中支之山也。中支之山,皆原於大帽,視南北二支延袤最廣。觀音山 ,在六都,二峰駢連,尖整秀麗。以其狀肖觀音,故名。

靈鷲山 ,一名「烏石山」 ,在觀音山東。

崑崙山 ,在靈鷲山北。山勢高聳,望之若祥雲,嵐色絪縕,故名。

五公山 在靈鷲山南。相傳梁有唐公、志公、寶公、化公、朗公共隱於此,今山石上尚存靈符五道及「五公山」 三字。南唐保大中,江盈家山之東麓,故又名下江山。

塗嶺山 昔有涂姓者居之,兄弟三人,既沒而為神。今郡城東湖旁有「昭惠廟」 ,即其祠。宋淳祐間賜額。

沂山 在縣西。下有芹溪,出芹藻,最佳,又名「芹嶺。」

報劬山 在陳店嶺南。唐陳嘏葬父母其下,建庵曰「報劬。」 其山形雄秀,上有寶蓋巖、天香石、牛頭石、坐禪臺、方磚塔、定公塔、濟龍潭。又以勢似覆船,名覆船山。

鸛堂山 在報劬山南,下瞰洛陽江,絕頂巨石高五丈餘,遠望巍然,嘗有鸛來巢其上,故名。下有慈恩寺。又有西鸛嶺,其下為大雲寺。

佛通山 在鸛堂山南谷口橋之旁。初,洛江未創橋時,有陸路通郡城,因泉有「佛國」 之號,故名。陳店嶺 在沂山南,山西有轉運使陳公故址。太白峰 在十六都。一名蓮華峰。有石方直如碑碣。宋蔡端明襄大書「太白峰」 三字於上。美女峰 在縣南二十五都。舊名靈秀山。唐工部侍郎黃訥裕祖墳在此,後其姪女黃氏有容色,閩王審知納為妃。堪輿家以為此山之應,因名。

圭峰 在縣東北海濱,即前與黃崎山相對於海門者。

白雲巖 ,在美女峰西。昔有高人道淵,誅茅結廬,白雲常覆其頂。巖前雙石夾連,其左者扣之特有磬聲。

清水溪 在二十一都。絕頂有泉一泓,澄澈不涸,故名。

伏虎巖 在崑崙山南。上有清泉石室,頗幽絕。蔡忠惠公母盧氏為邑人,忠惠嘗讀書於此。宋祥符中,僧道養隱是巖,能馴伏猛虎,故名「伏虎。」 元逸人連應元嘗刻其事於巖石。

天湖巖 在縣北十都高山坳中。巖前有方塘,刻「天湖放生」 四字。

大聖巖 在圭峰北,亦濱海,巖壑幽勝。

岱嶼 在縣南大海中舟楫必經之地,常有戈船守之。

樂嶼 :在大聖巖東北海中。宋有陳氏者,世居之。明朝例遷內地,故址尚存。

西充溪 按《縣志》,其源有二:一出小鼓溪,一出小溪,合流過白水橋,入傳埭。證果東溪發源塗嶺北山谷間,東南流,過橫山橋,至下盧溪直如溪 :按《縣志》,自橫溪發源,東南流過店尾橋,匯為潭,至下盧與證果東溪合,東至龍田,又南至古縣,過漈頭橋,入添崎港。

白巖溪 按《縣志》,「其源有三:一出三髻山前,為沙溪;一出胡坑,為前廓溪;一出晉江柯山嶺,為澳溪,並會於沙溪,過谷口橋入洛陽港。」

驛坂溪 :按《縣志》:發源大帽山東麓,過驛坂橋至於埔頭溪。

菱溪 按《縣志》:發源觀音山後懸鐘嶺,折而東南流,過菱溪橋至埔頭溪,與驛坂溪會,入峰崎港。

茭布溪 :按《縣志》:發源雲峰山,東流過居仁鋪橋,至前灣。又一溪,發源五峰岩,過泗洲橋,亦過前灣,與茭布會,入峰崎港。

龍津溪 :按《縣志》:發源東平山,經蓮花山下,至龍津陂,繞縣治前樓山之陰,達下社溪,入王孫走馬埭。

南坑溪 :按《縣志》,其源有二:一自縣西馬壟發源,東流至周旁口,過陳公橋;一自寂光溪發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