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44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十六卷目錄

 泉州府部彙考二

  泉州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一千四十六卷

泉州府部彙考二

泉州府山川考二       府志

惠安縣

三髻山 在十七都。高峰千尋,頂拔三峰,如鬟髻然。上有仙人橋,橫跨兩厓,厓深莫見其底。又有靈湫,廣二丈,深倍之,禱雨多應。

大帽山 在三髻山東北。雄峭盤鬱,至絕頂忽寬平百餘丈。有泉一泓,方僅尺許,洞深莫測。相傳龍從此騰去,禱雨多應。

雲峰山 在大帽山南。前有萬歲坡,坡上大石,高廣四丈餘。後有一石,上廣下削,高丈餘,架於其上,若將墜焉。併力推之不動,兒童以芥挺之,輒動。俗呼曰「危石。」 下有無憂巖。

東平山 :在雲峰山南,群山聯屬東平原三四里,故名。

臥龍山 :在縣治北。自東平分支二、三里,盤曲迴復,中一峰形如馬鬣,故名。

螺山 在縣治北,形如螺螄吐肉。又以其有龍蟠鳳舞之勢,鑿龍池,濬龍湫溝水以注之。又名登龍峰。宋崔拱偕二子讀書其上,相繼登第,故名。石刻「登龍峰」 三字尚存。

龍蟠山 自雲峰歷東平之南,臥龍之東北,山勢委曲,如龍蟠於邑之北門。

鼓樓山 一名留山,為縣治。《近案》。

登科山 在縣治西。舊名登高。宋盧瞻讀書其上,舉八行科,故易今名。嘉熙間,邑令鄭清子書「豋科山」 三大字,勒於懸崖。

泗洲山 在雲峰之東。唐咸通間,有僧得浮木夜光,刻為佛象,立精廬奉之。上有天開巖。宋淳熙中,邑令睹其松蘿蓊鬱,疑有異境,攀緣而上,遙望山海,歷歷如掌,因名「天開。」

大中山 在雲峰之西,下有「大中寺」 ,寺額唐宣宗賜柳公權書,今廢。

盤龍山 在縣西一都。七峰重疊而來,如龍之盤,故名。唐武威節度使王潮墓在焉,下有寂光寺。

城山 在縣西南二十八都。東連大海,西接長江,延袤如城,故名。

馬山 在縣南二十都。其形如馬飲泉,故名。文筆山 在縣南二十九都,舊名香罏山。三石錯峙,旁象鼎耳,中堆突如爇香狀。後人更橨石兩耳之間,而剡其狀為文筆,縣治之前山也。九峰山 在文筆之南,群峰爭雄,若獸而蹲,若螺而盤,若人而拱,若翼而翔,若俯而伏,或斷或續,或向或背,其數有九,故謂之「九峰。」 下有九「峰院址。」

松洋山 在縣東南十九都,乃邑山中之最高大者,望之蒼然,為一方鉅鎮。山絕頂有兩巨石對峙,山北有洞,洞口僅容一人,側入其中,廓然可容二三百人。洞口罅有老藤直垂三丈餘,入洞執之,縋以下,不枯亦不萌。宋元末,居民多避亂於此。

錦田山 在美女峰東,下有田萬頃。五代刺史張清溪居此,衣錦還鄉,號其山為「錦田溪」 ,為錦溪。

青山 在縣南。偽閩時,將軍張梱嘗立寨於此,以禦海寇。既沒,鄉人廟而祠之,至今不廢。大岝山 在大海中。山頂有洞,由小石門入丈餘,折而右轉,巨石如屏,可蔽內外。中容數百人。一人持戟守門,千百人攻之不入。明洪武間,倭寇作梗,居人避於此,寇不能攻,乃去。洞多怪石,其山麓南至於獺窟,東南至於大岝。

獺窟山 :與《大岝》並峙於海中。

靈瑞山 自縣治望之,山勢橫列若屏障然。中一峰特起,曰靈瑞山。山之東麓,窪坎尺許,泉脈湧出,曰龍泉。其北為員常院,院東北大石上石痕濃淡,隱隱成「山」 字,甚怪偉可喜。

輞川山 :在峰崎山北三里。居民數千家。靈瑞北支止此。

香山 ,在靈瑞之東二十里。宋乾道中,里人吳德彰年幼,父母沒於外,不能歸葬。及長,刻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