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翠可愛

英岌山 在縣西二十七都。山勢盤踞數十餘里,中峰尖而勢差伏,傍二峰兩翼簸張,如鷹之奮飛然。一名「鷹山。」 下為英洋溪,縣治正當之。又名「三公山。」

九仰山 在縣西二十七都。眾山九面環仰之,故名。上有石佛巖,山石四旁突起,中有石佛像。象運山 在縣西。山形高大,其狀如象,俗訛為翔雲。《清源志》與舊志俱誤分為二山,今改正。與安溪接界。下有龍鬚巖,石罅生龍鬚草。山之南有石碑,巖後有石,高三四丈,類碑,故名。東有池溪巖,又名佛溪巖。有橋,亦名佛溪橋,英溪之源出焉。

囷山 在縣西。山勢秀銳峭拔,其狀如囷。航海者率以此山為標準。凡南安之西福泉山、西南烏山,皆自此發脈。

大羅山 在縣西二十八都。山高而險,東田溪之水出焉。西南與同安接界。

雲臺山 在縣西三十都,刺史王延彬別館也。山有涼峰,有鳳凰峰。陳知柔謂「延彬舊為雲臺侍中」 ,故名。

小郡山 ,在縣西三十都。民居輻輳如郡邑然,故名。

梅花山 在縣西三十都。山多產梅。

鵝眼山 在縣西三十都。山麓巨石錯立如纍卵,其下有開化洞,中有石佛,長一丈。

大帽山 在縣西三十都,廣袤十餘里。山頂巨石九層如帽然,與同安接界。

蔡嶺山 在縣西三十都,西與安溪洪嶺山分界。

鸛石山 在縣西三十都。初有鸛巢其上,或鳴則雨,因號鸛石。李文肅公邴以其上下相承,狀如鼓然。又名石鼓山。

福泉山 在縣西三十二都。山勢雄崇,中有流泉,故名福泉。遠而望之,其形如船,俗呼「福船。」 以上諸山,皆縣境之西山也。

大烏石山 俗呼「烏山」 ,有石光黑如漆,因以名。山絕頂有三石列峙,號「三公石。」 其東有九淵巖。又東有龍水巖,巖下有一小井,四時不涸。其巖三峰聳秀,多石硿,為虎豹穴。旁有石穴,可容二百餘人。

鳳棲山 在縣西南三十四都。上有石柱,端方峭拔,高五丈餘,徑一丈四尺,百里外四望皆見。相傳「昔有鳳棲其上,每天欲雨,柱輒出泉。」 三公山 在縣西南三十四都。昔有江楊、林三公卜築於此山,故名。

松椅山 在縣西南三十四都。山畔有石巖,地常溫和,名「陽調巖。」

霞壁山 在縣西南,俗呼「西園路。」

謝墓山 在縣西南三十四都。上有謝金紫家墳在焉。

谷口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都。峰巒峭拔,其中盤邃如谷。

五峰山 在縣南三十五都。上有石室,蓋頂之石,方廣十餘丈,號「一片瓦。」 有覺海巖、獅子巖、靈泉巖,俱有大石高嵌。西南半里許,有白雲巖,盤石中虛如屋。又半里許,有小身巖,石室天成。室之內外石佛各一。以上諸山,則縣之西南隅山也。

盧嶺 在縣南十八都。昔有盧道者建庵其上。湖洋嶺 在縣西二十九都。磻溪之水出焉。姜相峰 在九日山西。唐相姜公輔謫為泉州別駕,恒居於此。峰頂有石磴,可坐數人。蘇魏公大書「姜相峰」 三字刻於石。

高士峰 唐德宗時,校書郎秦系來隱於此,因以「高士」 名。峰。後立亭曰秦君亭,有石刻「高士峰」 三字隸書。亭之旁因名為爐碾盆硯,皆秦遺物也。峰之上有石佛巖,巖之前有石丈餘,其上平夷,古榕二株夾於石旁,清陰可憩,號小清涼石。又有無等巖,巖石高丈許,上刻「泉南佛國」 四字。有「亂峰軒」 、「廓然」 等亭。

柏峰 在縣南三十六都。山多產柏,又名「雲秀山。」

金石峰 在縣西二十都。上有疊石,其赤痕類丹書,有石刻「金石峰」 三字。

觀音石 在縣西南三十都。石高三尺餘,中有穴室,如普陀落伽山觀音像存焉。又其側有圓石如香罏,高二丈餘,因號「香罏山。」

黃石 在修文里水中,巨石蟠結,復有一石,疊於其上,高幾一丈,狀如蝦蟆,銳處若頭,昂然上向。頭之上有口,豐處若腹,下麗於石。其相麗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