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2 (1700-1725).djvu/10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陳戶部睿思墓 ,在歸德里寶鎮山。

永春縣

唐昭州刺史盛筠墓 在十一都文章山「苦菜壟。」

宋莊中大夫墓 在十九都桃源里錦繡山莊。少師夏父裳,贈中大夫,葬於此。

林家大墓 在二十都,蓋福洋東格山。

林家小墓 在十五都碧坑大坵頭山名「虎尾尖。」 林家大小二墓。昔莆田林九牧六世孫從正、從周隱居於此,遂葬焉。

明國博「鄉賢」 鄭莊彥墓 在二十三都石鼓。《鄉學錄》「鄉賢」 陳嘉謀墓 在十一都裏院。

長史鄉賢顏廷矩墓 在二十五都大羽山麓。

泉州府部藝文一

《桃林場記》
唐·盛均

「唐武宗二年,余還斯境。其場由西十里,右脅精廬,前 距危岫,形拘勢促,不似公門。故其人輕而險,其官屑 而殘,時非厭遷,殆有數也。」今己卯年,覲季父於此,視 廛里若巨邑,覽風物如大邦。鱗鱗然廨宇之羅,靄靄 然煙火之邦。一派趨碧,群峰走青,橫飛而野鶴沖波, 曠望而晴郊遠去。是以俗阜家泰,官清吏閒,凌晨而 舟車競來,度日而笙歌不散。故知興廢有時,吉凶由 地。不然,何勞於舊宇而逸於新亭耶?吾友王顓,字還 古。鶯洎未遷,祿為親屈,莫邪曾試,犀象無全。是年冬, 枉車再至,蓋有為也。先是知余謀展覲視,驟謁簾幃, 去纔旬月,歸諧素志。知還古不日青雲,暫適我願耳。 徒服其所刊,變風易俗。嘗聞期日之內變為大縣乎? 亦是斯場人士之所願也。其他故事,前記已詳;其或 加余,未可無述。

《泉州二公亭記》
歐陽詹

「勝屋曰亭」,優為之名也。古者創棟宇,纔禦風雨,從時 適體,未盡其要,則夏寢冬室,春臺秋戶,寒暑酷受,不 能自減。及中古,乃有樓觀臺榭,異於平居,所以便春 夏而陶堙鬱也。樓則重構,功用倍也;觀亦再成,勤勞 厚也。臺煩版築,榭加欄檻,暢耳目,達神氣。就則就矣, 量其財力,實猶有蠹。近代襲古增妙者,更作為亭。亭 也者,藉之於人,則與樓觀臺榭同,制之於人,則與樓 觀臺榭殊。無重構再成之靡費,加版築欄檻之可處, 事約而用博,賢人君子多建之,皆選諸勝境。今年暮 春月,邦牧安定席公、別駕置同正員天水姜公,念茲 邦川逼溟渤,山連蒼梧,炎氛時迴,濕雲多來。又日臨 胃次,斗建晨位,和氣將徂,畏景方至。《月令》云:「可以升 山陵,可以居高明。」蓋謂是月。況地理卑埤,而不擇爽 塏,以蕩夫汗廅乎?因問風俗相原,隰郭東里所共得 奇阜,高不至崇,卑不至夷,形勢廣袤,四隅若一。含之 以澄湖萬頃,揖之以危峰千嶺。點圓水之心,當奔騰 之前,如鏡之紐,狀鼇之首。二公止旌輿以迴睇,假漁 舟而上陟,幕煙茵草,翫懌移日,心謀意籌,有建亭之 算,而未之言也。二公既歸,邑人踵公游於斯者如市, 登中隆,觀媚麗,前來後至,異口同辭。昔漢帝不曰:「百 姓安其田里,而無愁怨之聲者,其由良二千石乎?」是 謂政平教成,使俗泰而民以寧者也。《虞書》不曰:「股肱 良哉,庶事康哉。」是謂翼帝藩皇,調陽序陰,使物阜而 民以「昌者也。席公今日之化育,吾徒是以寧;姜公昔 歲之弼諧,吾徒是以昌。且以之寧,又以之昌,愷悌君 子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二公者,真吾父母矣。 茲阜二公攸選,尚而加愛,務休訟簡,必復斯至。上露 下蕪,忍令父母憩之乎?遂偕發言,為公就亭之功,如 牆而前,陳誠於縣尹。縣尹允其請而為之辨。方經蹠, 環當上頂;誠奢訓簡,以授子來。於是家有餘力,圃有 餘木,或掬一抔土焉,或剪一枝材焉。一心百身,蜂還 蟻往,榛莽可去以自薙,瓦甓無脛而奔萃。一之日斤 斧之功畢,二之日圬墁之傭息,再晨而成,二公莫知, 層梁亙以中豁,飛甍翼而四翥,東西南北,方不殊致, 糊白墳以呈素,雘赬壤而垂繪。通以虹橋,綴以綺樹, 華而非侈,儉而不陋。煙水交浮,巖巒疊迥。精舍奉其 旁達,都城企其遐際。容影光彩,漪入瀾澄。指朱軒於 潭底,閱雲岑乎波裏。熿熿油演,如飛若動。又「釣人飄 颻於左右,游禽出沒於前後。」一眄一睞,千趣萬態,稅 息之者,若在蓬壺方丈之上。二公重清曠於舊賞,納 衷懇乎群庶,尋幽探異常於斯,勞賓祖客常於斯。加 以平疇門闢,通途在下,可以觀耕耨,可以採謳謠,作 一亭而眾美具噫?天造茲阜,其固與人為亭歟?不然, 何不遠郛郭而博敞詭秀之?若此非常之地,意待非 常之人,故越千萬祀而至二公方覿也。邑人想之,復 言曰:「事無隱義,物有正名,地為二公而見,亭從」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