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1 (1700-1725).djvu/8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水而下,遇止處可立廟,揭名曰「鳳停廟。」 宋熙寧間,道士就廟前架木為橋,因名。

八角廟前渡 在五都

中州渡 在七里山

江口渡 在富池寺後

陳坊渡  、《西江渡  》《北真觀》前渡。

石獅渡 在縣西慶雲鄉。

水北渡 在縣北順安鄉。

嘉林渡 在縣東二十里,為吉安通衢。明崇禎九年,邑之士大夫以病涉議建橋,工已成,墩而未竟。

沛上渡 在西門外

王江渡 在治東南

龍泉縣

濟川橋 在遂江之上。宋景祐中,徙縣北,乃創江橋。元豐中,改名「王公橋。」 宣和中,復新之,更名「陳公橋。」 後經焚燬,徙之上流,名「雙溪橋。」 隆興元年,仍徙故地,名曰「濟川橋。」 慶元二年,移於下流半黃田,直通新市街,名曰「鎖江橋。」 後乃復舊所。嘉定元年重修。淳祐二年水後,再移黃田。五年復舊。元至元十五年修治,未幾復廢。元統中重造。至正元年,伐石疊木為橋。十年,山水衝決,橋圮於水。明洪武元年,造浮橋,為船三十三隻。率三年一易,屢易屢壞。宣德五年、景泰三年,相繼重修。明末廢。

皇清順治十四年重修,並建「風雨」亭一所。

惠澤橋 在南門外。因鑿渠溉田,故名。

上宏橋 ,宋文天祥記。

「雲巖橋 」 ,未載處所。

大倉橋 未載處所

鯤運橋 明萬曆十二年,知縣梁大政重建,王時槐《記》。

萬安縣

南門橋 即慶元橋,舊名「龍溪橋」 ,在縣南門外,明洪武三年建,歲久傾圮。成化間修,增高展闊。弘治八年重建。

皇清知縣胡樞捐貲重建。

密溪橋 在縣八里。明正統間修。

檜溪橋 在縣南五里。明成化年重修。

泥灣橋 在一都。久傾圮。

朝山前橋 在,一都久傾圮。

彭家橋 在二十七都。久傾圮。

長橋 在二十九都。久傾圮。

大蓼橋 在二十九都

小蓼橋 在二十九都

朝天橋 在縣北,今名「北門橋。」

平天廟前橋 在二都

平頭橋 在十都

雙徑橋 在二都

張公橋 在十都

通津橋 在第九都誠信江。明洪武初修,石砌五墩,上架木覆以石。歲久圮壞。

皇清康熙九年重修。其水自蕉源黃塘會於通津上

下,匯連京、廣,為利甚遠。

釣溪橋 在八都

壕嶺下橋 在二十三都。

社下橋 在二十三都

郭團橋 在二十三都

院前橋 在二十三都

上宏橋 在十五都

村背橋 在二十三都

下屯橋 在第一都

桐源橋 在第四都

駟馬橋 在二十二都

吳家橋 在銀塘衢,通京、廣源水,灌溉殊遠。後有「飛來塔」 二峰,今僅存其一。時有仙鶴爭巢其上。

松山橋 「通贑大路。」 「官路橋。」

寡婆橋 在三十一都

永新縣

清風橋 在縣東山寺左。

龍溪橋 在十八都

秀水橋 在東南一里。水自荷溪來,分為兩支,一環縣治而北,一環縣治而南,流合大江。長春橋 在縣東門外。明嘉靖間造浮橋。萬曆中重修。

===

《永寧縣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