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77

此页尚未校对

十名哨船一隻

土目汛營房 在治北六十里。弁目一員、兵丁十名、哨船一隻。

演武場 在治東一里許。

本縣兵,舊額奉編土著精兵一百名,內將一名輪充兵長約束,分為四門,盤詰巡更,防守城池。

皇清初、裁汰止存四十名、改「編垛夫。」順治十八年、奉

撥九江鎮標弁目一員、勁旅八十名到縣駐防。內分三十名於二十四都蔡家嶺係陸汛,不用船隻;餘五十名在縣,設立營房一所,弁目居住,兵分各門,與前項垛夫共襄防守。又奉文撥南康營弁四員,分防四處兵目,居民頗稱安堵。按《縣志》,兵防漢唐無稽。宋時因湖多盜,有大磯山巡兵寨、左蠡水寨,後設新寨。文公朱子以其徒費廩帑,力請罷之。其後水寨二處:一曰磯山寨,上自柴棚,下至屏風,曰東北哨;一曰瀦溪寨,上自蘆潭,下至青山,曰西北哨。各設哨官一員,水兵二十四名,哨船一隻,亦無烽堠臺堡。明制,防守民兵,原編二百五十名,後裁五十名。其二百名以四十八名充弓兵,隸柴左;以四十五名充民壯,以一十一名充捕兵,以十名充精兵守鳳山嶺;以一名充哨長,餘精兵八十五名供縣用。立兵馬司五,分駐各門:大東門兵馬司、北門兵馬司、小西門兵馬司、大西門兵馬司、小南門兵馬司。外標石、黃金嘴、大磯山、左蠡、土目、蛇山、界石七寨,哨船七隻,水手十四名。

皇清舊額。奉編土著精兵內以八十五名、哨長一名。

供縣用,分守各門。又撥十名守鳳山嶺,共九十六名,將鳳山嶺精兵調回,共計九十六名。內以四名充把總,實九十二名。順治年間,改編《全書》,裁去三十六名,實存六十名。內以二十名改編防守。黃金嘴、周溪等處湖汛民兵,以四十名,改編城守垛夫。順治十八年,奉文撥九江鎮標弁目一員、勁旅八十名到縣駐防,內分三十名守蔡家嶺,餘俱住城。立營廨一所,弁目居住,兵分四門,與前項垛夫共相防守。又奉撥南康營弁目兵丁,分防柴棚、黃金嘴、大磯山、左蠡土目五處,各汛營房三間,哨船一隻,望臺一座,俱本縣修造。南康營撥兵防守。至康熙十一年,九江委撥把總徐宗勝領兵五十名防守。十二年,蔡家嶺營汛裁,十三年,更換千總湯文甫,率兵五十名防駐。十四年間,更調九江水師營遊擊徐天堯,領兵二百名駐防。十六年,更換守備王愛民,仍領兵二百名駐防。十八年,九江改立營制,更調協標把總王成,領兵七十名駐防。二十年,撥換把總陳廷鸞,留兵六十名駐防。二十三年,更調守備周勇,領兵二十名駐防。二十四年,把總張甫領兵二十六名駐防。

防守營廨 ,在治大南門內,東向。康熙二十一年間,買趙翰士地,建造營署一所,前後二重,共計一十二間。現在防官居住。

大東門舊有兵馬司,今廢。康熙十八年,買余及生地建營房五間。

北門舊有兵馬司,今廢;近買吳氏地,建營房五間。

小西門兵馬司現存。今買石人地建營房五間。大西門舊有兵馬司,今閉。

小南門舊有兵馬司,今廢。近買余仲珍地,造營房五間。

本縣新募精兵,自二十二年防兵內頻奉裁撥,值鄰封告儆,邑侯曾公以孤城兵弱,守禦為難,請兵,復慮病民,乃捐俸召募得土著精兵六十名,與前項垛夫四十名,共計一百名,各給弓矢火器,不時練操。每五十名內立一長以統之。演武場 在治東三里望湖嶺下。正德九年,知縣胡恩始創建閱武亭於上,左築旂纛臺。萬曆四年,知縣陳舜咨創建石坊一座,上書「演武」 二字,輪廣三十畝。今並廢。

建昌縣

三谼灘營房 康熙二年,知縣馬驊搜獲山盜,申請立汛。

教場 舊址在東門外,瀕河。隆慶間崩陷,萬曆間,知縣費价改進十丈為「演武場。」 「閱武廳」 ,《安義縣》

防守營廨 在縣治西。康熙年間,知縣陳㻶建。演武場 在縣治東北一里許。明正德十五年,通判林寬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