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119

此页尚未校对

《啟明》一張紀源有專祠,後聚於一處。

李仲達祠 在縣北數十步。明李應昇,天啟間為南康司理,查盤至邑,多惠政。後為逆黨魏忠賢冤死。邑人哀之,建祠以祀。

皇清順治二年,兵燬,基存。

表忠祠 在成德嶺之下。明鄒五從,名逢吉,邑人,丁丑進士。崇禎末,累官給事中。闖賊陷北京,死難。邑人哀之,即其宅為祠,額曰「表忠。」

東嶽廟 在上鐘山背。宋元豐五年,邑人熊彥昌祈應始創。祀唐張巡,所謂「東平王」 者是也。元末兵燬,明洪武十五年,鄒成二等重建。成化元年,知縣鮑瑛修其廟前紙爐一座。元皇慶元年,邑人李紹祖鼎建。明嘉靖七年,七代孫李溢糾族修之。十八年,溢姪景時、景泰、景開重修。

皇清康熙間,知縣范之煥、參將王之佐、守備宋善猷。

李咸陽等各捐資重修

關帝廟 在縣治前左金山頂,原在中團坊,今城隍廟址是也。元至正中,縣尹張士熙建,後兵燬。明洪武十五年,知縣趙祥重建。弘治間,知縣周灝遷附城隍廟右。萬曆間,改建今所。

皇清順治、康熙間,知縣喬缽、范之煥、參將王之任守

備宋善猷、李咸陽等各捐資重修。

既濟廟 在下鐘之陽。明萬曆三十六年,稅監李道建。

皇清順治中,知縣康永福、喬缽相繼修。

太子廟 在關帝廟右,祀梁昭明太子。

皇清順治二年,兵燬。

水府廟 在大虹橋之南。明萬曆三十九年,稅監李道建。

祖師廟 在松壽山。明嘉靖初建,後兵燬,原向《旂山》。

皇清順治十三年,生員葉茹萼、葉薦元等重建改向。

下鐘山

古龍王廟 在茭石鎮巡檢司右南。唐尉趙元鼎建。元至正中,縣尹張士熙祈雨有感,分祀柘磯,古廟仍存。明初,顯應知縣鄭道宗委巡檢伍綸重修,附近八社民為祈雨香火。萬曆中,寓戶掘石,延及廟址。郭、沈、王、徐、柳、汪、曹、繆八社民告爭,縣、府、道知縣林翹楚親踹詳申,斷廟址橫計十丈,上至山脊,下臨大江,為通縣公場,不許掘石傷址,仍命修廟,關鎖縣治。

龍王廟 在柘磯。元至正間,縣尹張士熙立。壬辰兵燬。明洪武二十七年,九江遞運所大使楊永安重建,扁曰「龍泉廟。」 崇禎八年,僧性芳重建。李武大仙廟 在鳳山頂。

聚奎祠 在柘磯。明天啟六年,耆民呂銶、段成緩、劉子學、朱命新、僧如幻募建。下有洲地。崇禎八年,僧海應植柳。

鐵山廟 在鐵屏山。元至正末,有楊宗泰者,為湖口巡檢,會陳友諒建偽都於江州,索甎石急,宗泰不能具,自投窯中。邑人祀為「鐵山神。」 《彭澤縣》

社稷壇 在縣治觀音山東北。舊在鳳凰山下。明弘治甲子,知縣王琦因遷學,遂移置今所。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南二里許。

邑厲壇 在縣東北一里許。

里社壇 :每里一所,凡二十處。

鄉厲壇 太平、五柳、建安、新興四鄉各一所。城隍廟 在縣治西興賢坊鳳凰山下。明洪武元年知縣黃安泰建,二年敕賜為「顯佑伯。」 永樂十五年知縣韓亨、正統六年知縣鄧周,相繼修葺。弘治壬戌知縣王琦建後寢。至嘉靖四年知縣李燾建前廟門三間,翼以廟左畔小屋二間。今仍舊。

關廟 在北門外河濱

馬神廟 在縣衙左

英烈廟 在縣治北三十里清涼寺左。唐貞觀間創,祀梁昭明太子蕭統。世傳清涼寺乃統棲隱之地,因廟祀之。歷宋紹興甲子,歲旱,鄉民遍禱,經旬弗應。有人夜夢神告之曰:「吾太子統也,受命食此方福。斯民災患,吾捍禦之。今雖旱,吾得請於上帝,雨將至矣,爾等勿憂。」 及寤,雷雨大至。嘉定甲申,賜號「英烈。」 元末兵廢。明洪武壬子,鄉民重建。

二賢祠 在縣治東。舊在東城內右畔,專祀陶靖節。明成化乙巳,分巡僉事錢山重建,并像狄文惠公而合祀之,名「二賢祠。」 弘治癸亥,知縣王琦改今地。嘉靖壬辰,知縣戴璋請於提學張時徹,增祀宋趙昂發,更名「三賢祠。」 今祠圮址存,王演疇於祠左買地重建。

小孤廟 在縣治北五里小孤洑彭浪磯上。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