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1 (1700-1725).djvu/61

此页尚未校对

洪雅縣學 廟址舊在城西。宋紹興元年,邑令孫詔遷今地。嘉靖四年,重修。成化十九年,知縣王讓建。正德十年,知縣楊琪重修。天啟四年,知縣陝嗣宗增修。經獻寇止,存正殿,亦圮。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李果修。

修文書院 與學近。天啟五年,知縣陝嗣宗捐俸買民基,塑「宋諫議大夫田獻翼公」 錫像祀焉。院左開「青雲街」 ,今廢。

學租 京斗穀四石九斗四升四合二抄六撮。峽江縣學 在縣署東南正街,明洪武中始建。嘉靖丙辰歲,縣令陳松增修。萬曆間,縣令楊可賢又於廟前豎立牆石,遇亂悉燬。

皇清康熙十一年,總督蔡毓榮捐金數十金,責知縣。

喬振翼力行修舉,因建正殿一層,東西廡各五間,戟門三間,名宦祠一間。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孫調鼎又於廟門左右建立「義路」 、「禮門坊」 ,整理「泮池」 古坊。

學田、學租 水田一段,坐落乾江上壩,共種一十五畝五分,地基四畝二分,共納租二十一石。水田一段,坐落施家下壩,種一十三畝,續買三畝二分,共納租一十五石。

「見在學田 下田六畝,徵京斗租三石六斗。」 犍為縣學 。宋祥符間在沉犀東,知縣左震遷於縣之城南。元末火於兵,洪武初,陳興重建。成化丙午冬,知縣錢承德重修。萬曆三十九年,知縣陳懋功遷於南城外一里。四十六年,知縣吳道美復遷舊址。正殿凡四楹,明倫堂凡四楹。堂後轉東為啟聖祠,為敬一亭。堂前為露臺,東為進德齋,西為修業齋,直出為道義門,門東為誠敬門。正殿外為丹墀兩廡,東西階而下為大成門,門左魁星閣,右文昌祠。外為櫺星門,前列泮池,豎「金聲玉振坊。」 池東為儒學門,雖復舊址,而木植拆出,復立者率多朽腐,後復傾圮。崇禎乙亥,知縣胡學戴銳意改正,移櫺星門向如故。外立太和「元氣坊、建新明倫堂」 三楹於

文廟後堂左右為「進德修業齋。」 齋下左右立二坊。

一曰《敬敷文教》,一曰《樂育英才》。補修舊明倫堂為講堂,遷文昌宮於左,鑿泮池。教諭何孟鱗建啟聖祠三楹於新明倫堂後。左為教諭齋,右為訓導齋。甲申後,僅存明倫堂,將頹。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劉靖寰與典史秦光明督諸生。

捐資修建。二十四年,儒學吳之彥、典史吳士貞建「啟聖祠」 三楹。教諭毛國宣、訓導傅教嚴重修「文昌祠。」 今頹毀無存。

五隆書院 在城西北隅。正堂三楹,堂前東西號房各三楹,後有樓,多植桂。知縣徐景元建。萬曆戊戌,兵憲顧汝學題其扁曰「雙桂軒。」

社學 四門各一。吳道美修,年久傾圮,知縣胡學戴重修,今頹毀無存。

射圃 在察院西

學田學租 明撫院譚買田種一分,榷租三十三石;察院王買田種一分,榷租三十三石。提學道批允各分田租共三十一石。今籍沒田荒,無據稽復。

見管學田二畝一分。每畝應納京斗租榖八斗,見徵京斗租穀一石六斗八升。

榮縣學 ,唐武德元年建於桂林山。宋乾德三年移近興賢門。紹興十二年,郡守孟侯遷於蓮宇山。開禧二年,守袁桂立二鴈塔,題郡人登科者姓名。教授劉道成《記略》云:「榮雖藩邸重鎮,學凡三遷,始得勝地。及元末兵燬,明洪武六年四月初八日,降榮州儒學印。時判官馬公輔、學正張朝祖仍創於桂林山。天順元年」 ,舉人龔匯奏復今處。四年,按察僉事汪、知縣劉清修堂齋。成化十七年,僉事俞澤、署縣判官御史戴中,改修尊經閣。正德十四年,僉事王雱、知縣毛秀移尊經閣於右。後興廢不一,至

皇清,知縣簡松重葺。

崇仁書院 大門三間,儀門三間,正氣堂、寢門號房。自鄉賢以下俱廢。祀革除兵部侍郎胡子昭於內,知縣王夢魁修,御史鄢懋卿題名。榮川社學 在南正街。

來蘇社學 在泮水街

樂陽社學 在桂林街

清流社學 在西城

興賢社學 在東街

榮德社學 在鳳鳴山左。

仁義社學 在城西

長山社學 未詳所在。今社學俱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