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9 (1700-1725).djvu/45

此页尚未校对

涪溪 在治北一十里。黃庭堅謫涪州別駕,號「涪翁」 ,後安置戎州,遊是溪而樂之,因名。築石溪上居焉。

越溪 發源於漢州山中,歷井研、仁壽,至榮縣之牛潦橋,始通舟楫。七十里為越溪,山秀水清,居民樸厚。春時兩岸紅綠,不假人工,有天然之樂。隱者常卜居焉,以其道險而鄉遠也。俗呼為「登頭溪。」

《金魚井 》在城南。黃庭堅酷喜荼,令人遍汲水泉試之,唯此水為第一。

月巖井 在凌雲山下。清冷芳冽,煮茗尤佳。安樂泉 按《明一統志》:「在涪溪側,味甘美,盛夏水冽,冬月則溫。黃庭堅號為安樂泉,謂飲之令人安樂也。」

天池 在城西十里,一名滇池,又名凌波池。唐韋皋詩:「春暖魚拋水面梭,晚晴鷺立波心玉。」 復魚池 ,在城東。宋張俞有記。

流杯池 在治南,隔江二里。兩石蹲踞,而中通,上下曲折,約身入之,傴僂而達於巔。其中廣處,黃魯直壘石為九曲,因號「流杯池。」 石上《昔賢記》載,多蘚剝不可讀。亭館雖劫灰,而址尚存。巡撫張德地捐貲復構,碑勒更新焉。

五子池 在治西三里,鄰龍湖江。周廣數十丈,中峙五石,羅列頗勻。遊人每攜尊臨池以為樂。四旁產五色石,人爭拾之以供清玩。

慶符縣

石門山 在治南,下瞰石門江,其林薄,中多蘭,有春蘭、秋蘭、鳳尾蘭、素蘭、石蘭、竹蘭。春蘭花生葉下,素蘭花生葉上。黃庭堅《幽蘭亭記》:「一幹兩、三花,而香有餘者蘭;一幹十數花而香不足者蕙,一名蘭山。」

興慶山 :在治南十五里。

迎祥山 在治東二十里。宋置祥州,以此山名。漢陽山 在治北八十里。諸葛亮平西南彝,駐軍此山。山腰有洞,神龍居焉,旱禱輒應。

三台山 在治南,上建有塔。

朝陽崖 在治西北二十里。其崖皆赭色,朝陽射之,光彩爛奕,俗名為「赤崖。」

南廣水 在治北一百三十里。出呂郜蠻部,經豕峨彝國,過慶符,東北至南廣鎮入於江。江口有天柱峰,巨石屹立如柱,下俯急流。每春魚自下躍上,張網捕之,日可得數百頭。有魚躍亭。荔枝灘 在治北二十里,古崖旁多荔枝樹,故名。

天倉灘 在治西五里。每歲水漲,流沙塞灘,則年豐,故名。

越溪 在治西北一百二十里。源自古滎州,經古旭川,迤邐而至,有石梁橫截其水,冒越而過。古祥溪 ,在治右。

珍珠溪 :在治東二里。

黑水溪 :在治北七十里。

銅鼓池 在治南三十里。周圍四十餘丈,四時不涸。中有一石如鼓,因名。

富順縣

同心山 在治東,一名「東山。」 宋邦人呂震、呂慥讀書其上,俱以文顯,故名。

凌雲山 在治西。大江前橫一峰突兀,邦人以為登眺勝處。

中巖山 :在北二里。「北巖」 居左,瑪瑙居右。瑪瑙山 與凌雲山相接,西北諸山,唯此最高。崖下有羅漢洞、水簾廳。

祿來山 在治東。宋蒲侯津以此山秀異,因闢學宮。有桂子山相連,因名。

勸農山 在治南。宋太守黃商卿嘗勸農於此。上有洗馬池、清泉洞、嘯臺。

聖燈山 在勸農山南。上有燈出煙霞中。初為一炬,忽三忽五,俗謂之聖燈。見則封域寧謐,年歲豐稔。按《明一統志》云:山之西有石峰峭拔,高數丈,如佛像,俗呼為聖佛。傍有二石如侍者,蓋天成也。

神龜山 在治北。下有湖,嘗有巨龜出,小龜從之,不可勝數,故名。山後有洞,宋里人李見讀《易》於此,今名「讀易洞。」

兜子山 :在治南三十五里。聳拔高峻,有巨石若兜輪之形,故名。

虎頭山 在治西南六十里。形如虎踞,故名。咸淳初,嘗徙縣治此山。

翠屏山 在江之東,縣景曰《翠屏天榜》。

東山 在江之東,上有左右二泉。

桂子山 在縣東三里

石貢山 在城東十五里。其山有石盤若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