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2 (1700-1725).djvu/20

此页尚未校对

曰杜郵春草

信宮 ,在咸陽渭水南。秦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宮於渭南,亦曰「咸陽宮。」

「清渭樓 」 在渭水南。

望賢宮 縣東數里。唐明皇自蜀還京,肅宗至望賢宮奉迎,德宗西幸,又自望賢宮出奉天城。凌雲閣 在故咸陽,秦二世造,其高與南山。《齊興平縣》。

槐里城 ,在縣東南十里。即周犬丘之地,秦名廢丘。項羽封章邯為秦王,都此。漢高帝三年,更名槐里。魏楊阜徙治小槐里,人因目此為「大槐里。」

樊噲城 ,在縣南十五里。漢王襲雍王章邯,邯敗走廢丘城,令將軍樊噲圍之,於城西築臺以望,今城南有「武延臺」 ,疑即此。

章邯都 在廢丘,聞韓信修棧道,不設備,後信兵俄至,邯失計,跌足於石上以悔之,有跡存焉。茂陵城 ,在縣東北二十四里。武帝於槐里茂鄉徙戶六萬一千,置茂陵縣。

章邯臺 ,在縣東南十里。章邯為雍王,都廢丘,故有此臺。

習仙臺 ,在縣東北十六里,崇二丈三尺,漢置北芒巖 ,始平原數百里,其人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漢時謂「北芒巖。」 漢富人袁廣漢所居。築園激流,構石為山,高十餘丈,連延數里。

原氏阡 初,武帝時,京兆尹曹氏葬茂陵,人謂其道為京兆阡。原涉自以先人墳墓儉約,買地開道,大治冢舍,立表曰:「南陽阡」 ,人謂之「原氏阡。」 落星石 在縣治內,晉穆帝時,有星隕縣西南汙澤,化為石,色黃白,形如甕,高五尺。唐韓琮為興平令,移置縣齋。

四馬務 ,在縣東南二十里,一曰「飛龍務」 ,次曰大馬務,次曰小馬務,次曰「羊澤務」 ,地凡三百七十一頃,南渡渭水。

馬嵬故城 在縣西二十五里。馬嵬,人姓名,於此築城以避難,未詳何代人。姚萇時,扶風王駢以數千人保馬嵬故城。景龍四年,金城公主歸吐蕃,改金縣。天寶中,楊妃死於此驛,旁有白土,人謂之「貴妃粉。」

黃山宮 ,在縣東南三十里,即北芒之西坂,惠帝二年建。武帝微行,西至黃山。

龍淵宮 ,在茂陵東。漢元光三年起宮,作銅飛龍,故以為名。

仙林宮 ,在縣西一十八里。隋文帝所置。文學城 ,在縣東十里。永安初,移扶風於文學城,今謂故縣城。

武學城 ,在縣東十里,崇二丈五尺,與文學城相接。世傳二城俱章邯所築。

古塔 有三:一曰「北塔」 ,在寶寧寺後;一曰「南塔」 ,在縣署西;一曰「多寶塔」 ,在縣東南十五里。俱唐時建。

臨潼縣

項王營 ,在縣東十五里。謝聚《關中記》曰:「在始皇陵北十餘里。」

官池 在洗頭池之北。古石甃砌,狀如玉環。或云貴妃小字玉環故似之。上有屋三楹,前後廳壁皆古今名人題詠。明弘治癸亥,知縣丁相重修砌,刻成屏,名《萃玉屏》,作記識之。

九龍湯 在官池東,污泥久壅。明萬曆己未,知縣王予爵修治之,覆以廳。

飛泉 ,在石甕谷。其水瀑布而下如飛。

《丹霞泉 》,與飲鹿槽近。

「飲鹿槽 」 在朝元閣之南。

《蟾井 拾遺記》曰:驪山白鹿觀有井,中有金色蝦蟆。賀蘭先生見之曰:「此肉芝也。」 烹而食之,白日飛昇。

「洗頭池 」 ,在玉女池西。

毬場 《在宜春亭》之北。

少府監 在縣西南

《石婆父聖磑 》,在驪山上二十五里。

「蟒石 」 在驪山艾葉溝。

《石屏風 》在東繡嶺西畔。

虎斑石 在東繡嶺側,其石苔痕如虎豹斑。石蘭 在長生殿西。

砥柱石 在石甕寺谷中。高踰丈,水暴下,衝之不動,故名。今覆以亭,名「飛來閣。」

「迎春坪 」 ,在老君殿前。

昇仙臺 在白鹿觀

打鼓坪 ,在始皇陵東南。

「粉梅壇 」 在華清宮南。

翠微宮 ,在驪山絕頂,唐高祖武德八年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