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54

此页尚未校对

東南半附於城。知縣劉澤遠建。萬曆四十三年知縣劉憲重修。殿東「博文齋」 五楹,西為「約禮齋」 五楹,俱知縣劉憲重修。堂後為尊經閣,高臺覆屋三楹,萬曆十八年知縣屠以欽修建。廟東為啟聖祠,偏南為奎光樓,戟門東西為名宦、鄉賢二祠,堂東為教諭宅,又東為訓導宅,今裁。前有芹泉,色清白,味甚佳。

問以書院 ,堂三楹,左右號房十間,前為書院門。明萬曆四十六年,知縣劉澤遠建,時課士於其中。

社學 :在儒學南仁壽坊。隆慶間,開「大成街」 併其地。屋宇久廢,今遺址尚存。其在鄉村者,移徙無定,故不俱載。

學田 明萬曆三十二年,督學使臧爾勸以百金檄縣購置學田,時無應者。有司權糴穀三百石,貯預備倉,以恤緩急。

乾州儒學 在州治東南。明洪武間建東西號舍各十間。學右為射圃亭,今廢。前為泮池。萬曆四十四年,訓導李珍創建「大成殿。」 學堂左地低下,鄉官宋子春輸地以培地脈。文昌閣在學東。

文廟在學左,即宋元舊址。萬曆二十年,知州賈一

敬磚固殿牆。東西廡在左右各十間。天啟元年,知州周應泰重修。前為戟門,又前櫺星門。萬曆十九年,知州賈一敬添砌土屏。四十五年,訓導李珍創建柵欄坊於屏左右,廟後建「敬一亭。」 明倫堂居學中東西兩齋。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祠,明倫堂後為學正宅、訓導宅。

紫陽書院 元楊奐建

社學 在北街廢

武功縣儒學 在縣治東。宋崇寧間,知縣趙茂建。明洪武初,知縣嚴祀。正統時,知縣曹俊重修。

文廟宋知縣趙茂增建。明洪武初,知縣嚴祀更建。

正統中,知縣曹俊葺明倫堂。正德八年,知縣劉紹重建倉在堂西南。名宦、鄉賢祠在戟門東西。綠竹書院 在縣南一里。明洪武間,提學副使楊一清建,以祀宋儒張載與武功簿張三甫。社學 舊惟儒學,西有故稅課局址。至明弘治癸丑,知縣宋學通以《提學條約》,則里置一學,又遴選其子弟可教者,里設一師,時加督課。永壽縣儒學 在縣治西北。元延祐七年建,致和元年重修。明洪武二年重建。萬曆十一年移西郊。今遷城內。因兵燹之後,儒學屢遷,終非善地。

皇清康熙七年,縣令張焜目擊廟學荒蕪,人文弗振。

慷慨捐俸百餘金,謀諸紳衿,另卜基而創建焉。學田 本縣原額學田一頃五十一畝零,徵夏秋租糧麥穀共二十八石一斗八升零。又生員劉可繼輸田一頃五十畝,徵夏秋租麥穀共五石。各佃戶赴本縣預備倉交納,動給貧生。邠州儒學 舊在州治東,宋慶曆中建,范仲淹「記。」 明洪武六年,判官莫彥英徙州治西,改元「萬壽宮」 ,為今學。有《興詩》《立禮》《成樂》三齋。儒林門、儀門,洪武中建。嘉靖二十四年巡按御史卞偉修。敬一亭在儀門西,嘉靖十九年州判徐元建。

文廟兩廡、櫺星門、戟門。洪武中建。嘉靖二十四年

巡按御史卞偉「重修。」 明倫堂在廟後。洪武中建,嘉靖七年知州郝元亨重修。啟聖祠在廟左。名宦祠在儒學二門西,鄉賢祠居東。

社學 在城內者三:一在南街,一在隘巷,一在西街,餘二十四區在各里地方。

三水縣儒學 在縣東,明成化十四年建。博文、約禮齋各三間,號房東西各七間,久廢。二門一座,角門二座,東曰「起鳳」 ,西曰「騰蛟。」 大門三間。

皇清康熙丁未,邑尹李弘名重建射圃在

文廟東,久廢。文昌閣在廟之東,大成殿七間,在明

倫堂之前。明萬曆癸未改建。東西廡各七間,戟門三間,櫺星門三座,泮池一區,太和門一座,敬一亭、「祭庫」 、宰牲房。廟之左為啟聖祠。明倫堂後為教諭宅,教諭宅後為訓導宅。

樂育書院 在縣北,明萬曆中文在中建。學田 原額地上下不等,共二頃七十一畝零,徵租麥一十石四斗二升八合五勺。穀一十石四斗二升八合五勺。此項原為賑給貧生之需,餘者變價充餉,今議全裁。

淳化縣儒學 舊在縣治南。明洪武二十年徙縣東南面城。正德十五年,縣丞畢經徙縣治北。東博文齋,西約禮齋,東西號舍各十間,育才倉在西齋之上,藏祭器書籍。大成殿五楹,東西兩廡各七楹,戟門、櫺星門各三楹,墀內有八行《八刑碑》。宋大觀年立。明倫堂後為敬一亭三楹。

文廟西北為啟聖祠。儀門外東西為「名宦」 、「鄉賢」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