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5 (1700-1725).djvu/113

此页尚未校对

予萬殊」者,天地之大也。「致中和,盡性命,通體用於一 源,貫萬化於一心,表生民之極,而宣天地之妙」者,聖 人之大也。「天地以無心育萬物,而萬物皆其仁;聖人 以無為化萬物,而萬物皆其妙。故天心以人而著,而 聖化擬天無窮。由是觀之,以藐然之身參為三才而 不少歉」,彌綸輔相,範圍贊助,不使至於隳顛壞亂,則 聖人有功於天地萬物,可謂盛矣。然而堯、舜、禹、湯、文、 武之功,能及於當世,而或不能及於後世;能廟食於 當代,或不能食於異代。若吾夫子,功與天存,德與天 並,而廟食與天同在者也。當周之衰也,夫子以將聖 大成之資生於其世,不為金聲玉振警動乾坤,維持 天綱,而作新元命,則人道幾乎熄矣。而棲棲歷聘,終 不一遇以行其志,故返而心傳口授,覺三千之徒以 植大化之本,而又刪詩定書,明禮正樂,繫《周易》,作《春 秋》,以正天下後世之心,以盡天下後世之性,以開天 下後世之治,以撥天下後世之亂,會百王造聖之成 法,為億萬世成己成物之典,神光耀亮,充塞兩間,使 造化亹亹而不死,至於今而人名親其親,長其長,衣 冠偉然,不為蚩蚩異類者,果誰力耶?其所以際海內 外,自天子至於郡邑守長,莫不奔走祀事,永永不忘 者,固宜哉。溫邑之為邑舊矣,兵燼之餘,井里居民,雖 漸復舊,獨素王之廟卑陋可羞,前為邑者,皆不恤也。 至元壬辰冬,縣達魯花赤哈散、尹耶律惟謙、主簿嚴 景等相與謀曰:「長民以教民為本,教民以學政為先, 吾其知所先乎?」乃言於廉訪趙公秉政,即東南舊廨 易為新宮,公亦輒為畫可。未幾,哈散以布伯代去,復 協謀共志,各捐俸幣以倡於上,民之觀感樂善者,咸 補廢輸工,翕然而集。遂以子城為垣,撤其「中摧毀之 物,因其址以構大成之殿,暨賢廊、聖門、講堂、齋舍,而 殿之楹三,廊之楹左右各五,門與堂舍之楹亦各三 焉。至於先聖先師諸子之像,皆為之繪塑,煥然一新。 仍以宮內田三十餘畝贍學,又手植百株於庭,自是 端嚴壯麗之居,他縣無有也。甲午春景,詣門以文為 請。采麟鄙人也,何足以贊聖人之萬一。」然漸被餘澤, 幸惠莫大,故不敢終辭,謹拜手稽首而作《銘》曰:「大哉 乾坤,萬化是妙;至哉夫子,踐形克肖。三極一元,淵淵 其淵;萬理一貫,浩浩其天。天何言哉?代天以言。天生 蒸民,匪學罔覺,有開必先,乃聖乃神。綱常之本,為我 明之;性情之妙,為我弘之;禮樂之懿,為我興之;有綱 有維,有倫」有式。億萬斯年,瞻天靡極。代各加敬,禮踰 百王。冕服登龍,巍然有章。海闊天高,吾道之光。惟此 古溫,作廟翼翼。俎豆休風,於焉以息。為此邑者,繼繼 承承。尊爾師儒,訓爾諸生。腯爾牲牷,豐爾粢盛。歲時 恭哉,永觀厥成。

《重修修武縣文廟記》
李天秩

修武廟學在縣之南,廣袤數百步,地勢𤕤塏,可以宅 神妥靈也。考於廟碑,當前金天會中,縣令翟中舍、進 士王紹祖實始建基。凡禮殿三楹,高廣視王公之居。 創「先聖鄒、兗二公,下逮十哲神像,及兩廡、端門、講堂、 碑亭,以次咸具。獲存於壬辰劫火之餘,豈非神物護 持而然邪?」昔在承平,風俗淳粹,人材輩出,是以廟學 甲於他邑,至今猶播美談也。逮天啟皇元,奄有區夏, 戢武功而尚文治。至元十祀,縣尹蒲察企仁憫其廟 經歲久,土木崩摧,慨然以興復為任,締構一新。其經 始落成,內翰王公述之已具。歲踰三紀,政歷數輩,時 有增葺,皆非力致勢劫而樂為之,是可尚已。復有以 斯為不急,漫不加省,日寖摧廢,是為「不知務也。」然物 不可終否,受之以革。大德己酉,承事閻公來尹是邑。 公能廉好義,勤政恤民。顧其廟貌,弗稱神居,謀欲完 葺者屢,或尼或行,事因遂寢。至大辛亥秋七月,乃興 厥功,日吉蕆制,取貲於官,庸力於民,躬董斯役,朝作 夕休。自禮殿以降,缺者補,傾者正,腐者新,圮者墁,塗 丹雘,飾粉藻,輪焉奐焉,初若未嘗毀,而又加壯麗焉。 仍命繪七十子及十大儒像,以備春秋之祀禮也。先 是大德丁未秋七月,聖朝加諡「夫子《大成徽號》」,詔告 天下。公為磨堅珉,書盛事,樹豐碑端門之右,抑常課 農,俾立鄉校,以風民俗。庠舍既成,文石紀績,已龕於 壁。八月上丁,工以廟備來告。公率僚屬諸儒釋奠於 庭,元弁朱裳,步武舒徐,享獻如禮,八音鏗鏘,以駭眾 聽。觀之者如雲集鱗次。曰:「美哉斯役!昔僖公復泮於 魯,文翁興學於蜀,亦弗多愧。既卒其事,具宴以歆神 胙。」予適陪位,諸儒合辭起曰:「令邑宰閻公,崇飾儒宮, 敦尚文教,集子弟之俊秀者就學。絃誦洋洋,為今美 觀。自昔迄今,百有餘歲,迭興迭廢,而次第之難若此。 學必有記,以誌本末,幸吾子文之。」夫物之有形而利 於民用者,則有成毀新舊之別,理之常也。宮室吾知 蔽風雨也,頹漏者補葺可以新,衣服禦寒暑也。垢膩 者澣濯可以潔。未肯遽易而棄,則其用於人而可久。 聖人之道,無形之可擬,初無古今興廢之殊。天生烝 民,各秉恆性,皆知由之於「人倫日用之間,今為物欲 之所蔽,故明德不明。」惟其不能自明,故必待振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