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9 (1700-1725).djvu/84

此页尚未校对

屏風山 松柏疊樹,環列若屏。

石門山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下臨黃河,土石蒼蒼,傳產石膏。

《鳳翅山 》,柏株森密,斜若鳳翅。

泉子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山下出泉,即清水河源,民資灌溉。

仙明山 在縣南十里

蜜蜂崖 在縣南三十里。峭然壁立,險同天塹。流液如蠟,色稍黑。

臥龍岡 在縣東一里。起伏矯爽,人稱「臥龍。」 避兵臺 在縣南五十里,高千丈,方圓約三里,登眺可百里許。奇花異木,文禽怪獸,現翠傳聲,幽人之極致也。下有清泉,足供飲饌。昔人避兵居此,因名。

黃河 西經縣界,去城一百五十里,為秦晉搤。清水河 在縣治南,清澈泓沛,縣籍襟帶,民資灌溉。東會蕉山,西會泉子山,又西六十里入黃河。

二郎泉 :在縣治西北二里許。兩泉相去不數武,而南甘北鹹,迴別。

「野狐泉 」 ,澄清甘冽,可解暑毒。一名「水神泉。」 「暖泉 」 ,冬溫不冰,給食諸村。

《府志》
未載山川

《汾陽縣志》

石婆神山 在萬戶山西。俗傳此山無水,有嫗日遠汲以濟人。後歿為神,鄉人為祠山上,歲時禱祀,故名。陝州亦有石婆神,出處與此大異。羊頭山 ,在城西北十五里,土山戴石,狀如之,因以為名。

禹門河 在城西十里。其水會上林舍、安家莊、張家堡諸泉從河口出,伏沙潛注,傳「禹導水至此」 ,因名。

向陽水 ,在城西三十里。一名「懸泉水。」 出金鎖關。硤流經澗河,合壺溪水,東南入汾,旱則不至。又名「懸泉」 者,水從高山急峽而下,源異流合,故不分載。

麻窟水 ,在城西十里。水從平地湧出,民引溉田,東南入汾。

清溝水 在城西南十里。出尉陵谿谷,會石家莊水泉經流城南,如帶入橋東等。村民引以溉田。俗傳昔有董師斷妖水上人,又名「董師河。」 甘泉井 在城東門外二十步。街北諸井皆苦,惟此甘冽。初州人鑿井,深未及隍,而甘泉湧出,汲引不竭,故以為名。

《孝義縣志》

高唐山 按《縣志》,「在縣西九十里。」

佛寶山 按《縣志》,「在上殿山傍。」 岩上有積石,瑰琦駭目。

白雀山 ,按《縣志》,在縣西九十里,峰巒高峻。柏山 按《縣志》,在縣西五十里,對九峪之東,柏木滿山。

曹溪 出北屯川,過曹村、吳屯入孝河。

假壁河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王同河 在縣南五里

嶺北溝河 在縣南二十五里。

三泉 ,在縣西北二十八里。東流入板峪,民引灌田。

海眼 在縣西北七里,居義村西。水深不可測,因名。民借以灌田。今廢。

《平遙縣志》

紫蓋峰 在超山東,巖下常起紫光,色如蓋,故名。

萬松嶺 在超山南。其山列嶂如屏,黛色撲人。又上下盡松,每風至,濤聲謖謖然。

文殊頂 ,在超山北。舊傳有文殊閣在其上,今廢。或云「文殊菩薩曾歇腳於此。」

清光峰 ,在超山東。峰常放光,照徹山谷,如玉海銀闕,其發無時。

觀音坪 :在超山之西。

寶塔巖 ,在超山東,日落時紫色照耀,即從此巖下起。或云「塔藏舍利」 也。

鍋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上有塔。

越谷 在超山,一名「郭谷。」

汾水 在縣西北汾陽界。源出太原晉陽山管涔谷。自交城文水入本境,而西南經汾陽、介休界,其水勢暴猛,遷徙不常,渰沒民田,多被其害。長壽河 在縣北三十里,出自南山,經祁縣入本境,西注合汾水。一名「沙河。」 每夏秋泛漲瀰漫,多至沒民田畝室廬,而長壽村為害尤多。龍泉 一名「應潤泉」 ,在超山龍王廟,禱雨立應。白龍潭 在縣西南洪谷禱雨靈應,其谷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