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9 (1700-1725).djvu/121

此页尚未校对

十四年六月,《孝義》大水。

十七年,饑。

武宗正德元年,孝義北關民薛太所居壁上忽見樹 影,枝葉扶疏,宛然如畫。遠近聞之,皆來觀,莫解其由, 逾月不見。

三年,永寧知州張克恭獲白兔,進獻。

四年七月,內綿山水大漲,平地起波丈餘,衝入南城 門,幾沒民舍。迨水涸,民出視之,忽見城外一里許地 裂,闊二丈,深不可測,盡洩于此地。

六年六月,黑眚自東來,為狀不一,人或被傷者有血 痕,居民鐘鼓震鳴,通晝夜不寧,至七月方息。是年,永 寧大饑。

八年,孝義介休《黑眚》見于境。

十年,永寧大雨雹,傷稼。

十一年,寧鄉民大饑。

世宗嘉靖元年,地震。

五年,汾陽大饑,斗粟錢數千,流殍滿野。

八年,饑。正月,寧鄉「大雷雨。」冬十一月,孝義地大震。 九年饑,寧鄉群寇大起,摽掠攻城。

十二年,大饑。秋七月,永寧州大旱。八月,霪雨不止。及 晴,霜落如雪,永寧禾盡殺,饑民流移相食。

十四年四月,永寧城東四十里王榮莊民李賽家,牛 將生犢,黃氣滿廐,牛臥終日不能生。既生,形如麇,尾 似牛,有鱗。家以為怪,棄之。識者曰:「麒麟也。」負入城,身 黃如金,口赤如丹。有司獻之,當道厚賞其家為死麟, 不奏,貯之太原庫中。

十七年元宵,東關火,式賢閣災。

十九年八月中,大水暴漲,自東山至臨縣城下,並無 岸際,約高數丈,城內水與城齊,漂沒民居器物無數。 後南城角毀,洩之而出。是年夏,永寧晝晦。

二十年冬,「寧鄉《桃李牡丹花》。」寇至永寧城下,屠殺無 數,遊騎至汾陽境。

二十一年秋,西北兵大舉入寇。

二十二年,孝義縣野狐成精,每日至晚,入民家,傷害 男婦,或抓毀面目。人謂「被兵,冤魂作祟」云。

二十三年六月,汾陽大水,廬舍田畝多災。

二十八年夜半,介休地大震,民舍多毀,人皆驚怖,露 處寧鄉。秋,大穫。

二十九年四月「初九日,風霾,白晝晦冥。」是歲孝義縣 有自縊死者。發引時,人方辭哭,棺忽自開,尸從中躍 出。

三十年三月,東關火災,延及數百家。

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孝義平遙、臨縣、永甯地 震,其聲如雷,地裂湧泉。

三十五年,大水,平遙縣溺死七千餘人。

三十六年,旱,平遙乏食,朝廷降寶鈔三千八百錠,以 賑濟之。有百姓過房子女者,官為給錢贖還。十二月 十二日,地震,其聲如雷,地裂湧泉。

三十九年,永寧大饑。三月至七月,癘疫大作,餓亡遍 野,賊發。

四十年至四十一年,「寧鄉賊發。」

四十三年,蒙古逼臨縣城,搶至三交鎮。

穆宗隆慶元年五月,城隍廟災,適值市會,燒死者甚 眾。是年西北兵大舉入寇,屠掠甚慘。

三年,寧鄉,大有年。

四年,寧鄉大雨雹。

神宗萬曆七年,孝義大疫,所傷甚多。

九年,東郭火災,燒廬舍大半;臨縣春秋大旱。

十年,旱,大饑。

十一年,永寧大饑,民多流亡。

十二年至十三年,寧鄉大饑。

十四年,大饑,河水頓乾。是年,寧鄉虎狼下山近城,食 人。

十五年,平遙春大旱,無麥,死亡逃散者甚眾。

十七年,介休縣《梁上》產芝草十六莖。

十八年秋八月,有兵入警,孝義遠近驚竄。介休縣梁 上復產芝。

二十年三月,寧鄉「大雨雪」,秋收。

二十四年,臨縣春夏大旱。

二十五年,龍起《寧鄉縣治》《迎賓館》內。

二十六年,介休大旱,民饑。

二十八年正月初十日,汾陽孝義介休地響如雷,自 西北起。隨有白氣一道經天,踰時方散。寧鄉風雨時 若秋禾穫。

二十九年,汾陽、孝義、永寧、臨縣隕霜殺禾,大饑。是年, 孝義春夏旱,秋大澇。

三十年,《孝義》縣民武惟揚妻張氏,一乳三子。永寧春 大饑,人多疾疫,五月雨雹大如雞卵。

三十二年,平遙汾水泛漲,徑入沙河。夏秋二禾盡沒, 農民失望。

三十三年夏,孝義介休大水,民多被害。一日近晚,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