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3 (1700-1725).djvu/95

此页尚未校对

黃孤山

閭山

鹿嶺山 以上諸山見《水經注》。

高柘山 在縣東北百里。《漢志》:靈門有高柘山,浯水所出,東入濰。又名巨平山,俗曰臺頭山。沂山 在縣北百里,其陰為臨胊,其陽為沂水。今《一統志》《省志》《郡志》皆入臨胊,而山之奇峻多在山之陽。杜佑《通典》曰:「沂水隋縣,有穆陵山,齊南界。」 《元史·地理志》亦云:「沂水縣有沂山,為東鎮。」 則山之屬沂舊矣。

大弁山 在縣西北一百九十里,與雕崖山連麓。俗稱太平崓,其頂平八九十里。《水經注》為:大弁山與小泰山連麓而異名。小泰山,今沂山也。浮來山 ,在縣西北境。按編修公鼐辨有云:「後人不識浮來所在,因《春秋》與莒人盟之文,遂以莒城西山當之。」 其謬甚矣。

四門洞 ,在縣治之南。稍折而西,有阜隆隆起,逶迤十餘里,群峰諸岫相望。洞迺直穿其背,有風溜溜內出,噓如噴如,又曰「風門。」 洞之門四:東獨洪廠,高數丈,闊容數百人。稍轉而後,有水澄泓,曰龍潭。潭之側,一線石徑,夾之而行,約三里許,蓮花臺在焉,即純陽修真處也。形殊制詭,備極工巧。崆峒十數里,四面皆通,中有石腦石乳可餐。「海金沙、鵝冠石可以治疾。」

滴水巖 邑人,知縣高大化有記。

沂河 在縣西一里。《周禮》:「青州,其浸沂、沭」 是也。鄭元註曰:「沂山,沂水所出。」 賈公彥曰:「沂水出沂山,水取名於山也。」 酈道元云:「沂有二源,一出柞泉山,一出魚窮山,俱東南流,合成一川。」 右會預山,東北流注之,東南,螳螂水入焉。出魯山,東南流,右注沂水。又東逕蓋縣故城南,東會連綿之水。水發連綿山,南流逕蓋城東,而南入沂。沂水又東經浮來之山,即公來山也。浮來水注之。其水左控三川,右會甘泉,而注於沂。沂水又南經爆山西,山有二峰,雙巒齊秀,員峙若一。南逕東莞縣故城西。小沂水出黃柘山,東南流逕其城北,南注於沂。今俗為「牛心山」 ,小河所出,或即此也。沂水又南合閭山之水,經東安故城東,合時密水,南流,桑泉、堂阜諸水入之。又南逕陽都縣故城東,又南入臨沂縣界。

沭水 在縣北五十里。《水經》:「沭水出東莞縣西北山。」 註曰:「大弁山與小泰山連麓,引控眾流,積以成川。」 東南流,經邳鄉南,左合峴山水,南至老牛嶺,折而東,經崎山,崎水入焉。又南至洛山,洛水西來入焉。又南入莒州境。

汶河 縣西南八十里,即桑泉水也。合蒙陰諸水入縣界,東北流,又折而南,至河陽村入於沂。銅井泉 縣西南六十里,其泉四出西嶺,下有土為壤地,而伏流滾滾,聞聲於外者,匯為一水,下流五里,入於沂泉,下有平地數十頃,沂水地可以興水利者,惟有此泉。

大石淵 在故東安城西南。西北諸山各水,至此匯為大淵,方數頃,漁泊之利,居民賴之。下流一里入於沂。

雪王臺泉 在縣西八十里。其臺不知其所自始,或曰「故薛國之臺也。」 上有佛寺,泉出臺前,溪壑幽勝,合桑泉水,流九十里入於沂。

上泉 ,在縣西四十里,通順鄉,東南流四十里入於沂。

龍王泉 在縣西北九十里。東流一里入於沂。灰泉 在縣北一百里,東南流七十里入於沂。小水泉 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南流二里入於沂。

張莊泉 在縣西北十七里。東南流二里入於沂。

日照縣

聚奎山 在城南十七里,為縣之文筆峰。風火山 在城南六十里,兩都輻輳。明椒山楊忠愍公宿此,有詩。

虎山 :在城南八十里。

觀山 :在城南九十里。

葛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又名葛子山。

矮岐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頂有岐巒雙峰,故名。竹子河發源於此。

三柱山 ,在城北十五里。始皇東遊,命名。「絲山 」 ,在城東北二十五里,山崖懸溜如絲,二山對峙,絲水發源於此。

河山 在城北二十里,頂有大泉。正德年,劉賊亂,郡民避兵於此,柴官寨之遺址尚存。

白石山 :在城北四十里。

洪寧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