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3 (1700-1725).djvu/93

此页尚未校对

聚角山

黃山 在淳于社,寶泉出焉,上有黃仙公廟。西黃山 ,在歇頭倉之南。

豹山 在《黃山》之南。

金山 在岳泉社

二姑山 :在城南二十五里。相傳二仙姑成道于此。

隨姑山 在城南四十里,有人隨仙姑至此。山麓有龍泉,冬夏不竭。

紀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上有大王廟。廟前有池,禱雨多應。

擂鼓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白狼河發源,上有白狼廟。

馬駒嶺 :在城南六十里。

柳山 ,舊傳盜蹠所居,寨垣遺址存焉。

長龍山 與孤山相連,共名「龍鳳。」

《賀家山 》孤山之西,與草山相連。

嶠山 :城南三十里。尖峰獨秀,高入雲霄。上有仙路,春夏草木不生。山之西坂有石眼,秋出紅水。

東丹河 ,源發方山西麓,轉發城西。萬曆四十一年,知府定興王公、知縣澧州劉公建葺石橋。西丹河 ,源出紀山,按《竹書》云:「堯放丹朱于丹水。」 朱虛縣有丹山,又名堯山,下帶長坂,曰破車峴,東西二丹水出焉,北入於海。

堯河 :在城西二十里。

金水河 跪河 ,源出孤山之南。按《縣志》,金河在營丘廢城南。

「寶泉 」 ,源出黃山下與汙水合流。

新泉 在城東北,西流入丹水。

汙河 ,源出方山東麓,與寶泉合。慶曆初,是水湧出僧伽大士,一夕現身三尺餘,及曙,近地居民出之,乃金鑄之像。

乳泉 ,在郭齊社。其水懸流如雨狀,可以療疾。龍泉 ,在隨姑山麓。甘美不竭。

釀泉 ,在北炎之南,依阿耨之水。《元碑刻》云「即西丹源也。」 未詳。

勝水井 在營丘廢城外。

北炎井 在廣福寺。相傳唐、宋以來已有。其水清涼甘美,與諸水不同。

方池 ,在方山,水自石出。

竇公渠 即竇琰溉田處,時號「竇公渠。」

龍洞 ,在孤山南,禱雨輒應。

方山洞 :在方山東麓。

石鱉溝 在孤山鋪之東,連綿數十里。溝底盡為石,奇秀如鱉。間亦有岑巋攢聚,陟秀突起者。長命溝 ,在城東南二十里。

白土溝 在孤山北麓。狀元楊公惟聰命生員曲曰光按圖察土,尋至登州,其脈不絕。

韓信溝 在縣西南「韓信社。」

白石坑 在城東南七十里。其石可為器用。青石坑 一在辛王,一在朱留,大有益於民。響水崖 在方山北。水自上流,潺湲之聲聞一二里,因名。

石灣 在石鱉溝

墨。 在《窩駝店》之南數里。其色如墨,居民取之染衣。

胊水 按本縣地理,唐時舊有胊水,今迷莒州。

屋樓山 在城東二十里。林木叢列,望之若樓觀然。按《州志》,「山椒建浮圖數十仞,高插雲天。佛殿翬飛,古柏婆娑。俯視沫流,如練如帶。州人於浴佛日登之,士女駢填,列肆如市。」 東一面有瓦壟等崖,峻絕如削。

浮來山 在州西北二十里。一名浮丘。《春秋》「魯公及莒人盟於浮來」 ,即此。山畔有莒子陵,山陽有定林寺,內有古木,傳以為春秋時所植。高數仞,清陰竟畝,夏月無暑,為州人遊覽之佳境也。檀特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黃華水發源於此。雹山 ,在州東北一百里。舊有廟,祈禱輒應,後漸傾圮。知州葉盛重修。

高柘山 在州北一百三十里。一名「巨平」 ,又名「臺頭。」 浯水出其下,東流與濰水合,入於海。土山 ,在州西南五十里。

基山 ,在州北一百里。

石壁山 ,在州北一百五十里。

喬山 在州東北二十里。

團山 在州北六十里

靈山 ,在州東北五十里。

荊林山 :在州東北七十里。

青山 在州東北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