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3 (1700-1725).djvu/86

此页尚未校对

祠。鄉民奉香火,歲時祭祀,旱禱則雨。至元癸巳,知縣商世榮禱雨獲應,乃新其廟,勒碑記之,有司至今春秋祭祀。山之陰有琵琶阜,東西延亙十里許,岡脊有石,似琵琶形。

《臥虎山 》,形如虎臥。

《九山 》一山九峰,迤南為石門山,北為白石山。盧山 在縣治東南三十里。相傳秦博士盧敖遁此,故名。山陽有洞為盧敖居,俗名「休糧洞。」 其巔有巨石,可坐可憑,相傳謂敖常飲客于上,為飲酒臺。洞左掖有聖燈岩,謂敖得道之處。宋節判劉庭式亦隱于此。

障日山 :在縣治東南三十里。一名奕山。晏謨曰:「山形障日,故名。」 蘇文忠謂山形類峨眉,但小耳。

五弩山 。陶山 ,多石多木,燒灰及陶者居之。徐山 ,始皇發童男女數千人,遣徐市領入海,求神仙不死藥,船交海中,以風為辭,退舍茲山,因名。

《管山 》,或曰以管仲所過得名。

竹山 :在縣治東南三十二里。

雷石山 ,長城嶺,度此山而東,至膠州大朱山。觀音山 ,其巔有《觀音石刻》。

雞子山 、牛臺山 :在縣治東南四十里。其下有牛王廟。

智通山 ,在牛王廟前。《舊志》云:「山草二道偃生,一偃向上,一偃向下。相傳阮小兒拖芭上下壓伏者。」 今看驗全無,豈原傳者妄耶?

重羅山 :在縣治東南八十里。山之下復有二山:曰南重羅山、北重羅山。

藏馬山 :在縣治東南一百里。山峰尖峻,如火焰起伏,長亙環連,中俯平川。有一小山如馬形,故名。

天台山

牛龍山 :在縣治東南一百五十里。

塔山 迤南,孤高聳峙如塔。

車壘山

瑯琊山 :在縣治東南一百五十里。

晾甲山 在山下

崇擺山

紫良山

朱家山 以上俱枕海

陳家島 在海垠,上有墩臺。

紀丘山 ,近島遠望,與瑯琊並峙,俗呼爭高山。《晉志》:「紀丘山有瑯琊臺」 、《始皇碑》。

常山 在縣治正南二十里。縣中望之如在城上,從古禱雨輒應,謂其有常德,故名。山之神祠于北麓,負北向南。宋宣和間,封神曰靈濟昭應王。皇祐四年,刺史吳奎修祀,有記。祠前迤西十餘步有二泉並出。蘇子瞻祈雨獲應,取吁嗟而求雨之義,名曰「雩泉」 ,因搆亭于上,作《雩泉記》。後民感蘓公,亦築祠祀之。山巔三峰並起,而東南最高者為「高峰。」 嶺。上有「東嶽行祠」 ,又有望海樓,有廣麗亭,今皆廢。

「黃坂 」 ,即黃茅岡,在常山東南十里,蘇子常獵于此。

轉頭山 :在縣治南四十里。山勢湧起南奔而轉頭北顧,故名。

桃林山 在縣南六十里。

虎貔山

馬鞍山

橫山 在馬鞍山東南

大仙山 :在橫山迤北。

馬耳山 :在縣治西南五十里。南嶺二峰秀削如馬耳形。山形陡峻不可登,雖山腰亦從來人跡不到。

東垛山

夾山 在馬耳山東北十五里。

孝順山

鞍山

瓦籠山

花山

橫山

《瓮山 》:眾峰旋繞,中虛如瓮。鳥獸草木蕃盛,人跡罕到。

斗山

固子山 ,本山迤西南,獨石孤高,赤水下流如血。

奔石山

松垛山 即松山

回頭山 :在縣治東南七十五里。山極高峻,上有峰競秀,萬壑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