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3 (1700-1725).djvu/83

此页尚未校对

《毛髮》,天久不雨,髮將焦枯,身將熱,獨不欲雨乎?祀之何益?蓋此山也。

丸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一名丹山。下帶長阪,曰破車峴。白浪河發源于此。《大紀》云:「軒轅征不通,東至于海,登丸山。」 即此。

紀山 在城東北五十里,紀水出焉。山形似「几」 ,俗以音同,遂譌傳耳。堯山 在城東五十里,堯水出焉。

大峴山 在城東南五十里,山形峻狹,僅容一軌,即古穆陵關也。為東南天險。劉宋武帝伐南燕,兵過大峴,指天而喜曰:「鹵已入吾掌中矣。」 即此山也。

長城嶺 、書案嶺 ,俱在大峴山旁。

仰天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山阿有寺,名「仰天。」 有小巖洞藏山腰,歷側徑里許,穿一穴乃可達。洞高深不踰尋丈,壁有石,大似兩掌,其光可以鑑。每月明,則山巒草木咸在鑑中。有羅漢洞,洞隙通處可以望天。有仰天槽,有黑龍淵。每霖潦,諸巖壑水溢,咸匯于淵,渚于槽,浸潰而下,若漏天然。洞極寬廣,長七、八丈許,其南壁一孔,杳不可測;雖炎蒸之候,寒氣逼人,莫能久佇。相傳有龍潛,能興雲雨。山之陰有水簾洞,深可數丈,泉源深遠,潛通佛剎前泉井。其自洞口出者流而為河,經辛莊諸社入石溝水。

虎頭山 :在城南八十里。

沂山 在城南百里。《周禮職方》:「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 是也。山之巔為百丈崖,為瀑布,左麓為東鎮廟。虞夏有望秩之典,至周有埋沈之祭。秦加車乘騮駒,漢公玉帶,請于武帝,封東泰山,設祠具。至山卑卑,不稱其費,乃令禮官祠之而不封。魏文帝瘞沈圭璋,隨制取近側巫一人,主知洒掃。唐加王爵,年別一祭,牲用太牢。明朝削去封號,稱「東鎮沂山之神」 ,有司春秋致祭,有事則遣廷臣祭告,秩祀乃正。

百丈崖 在沂山之脊,東極於此,從外至其下,緣山之側徑而行,可二三里許,頗艱于陟降。「崖實不足百丈,石壁峻立,如斧劈然。石罅側出松檜,不知其何自生植也。崖下冬有積雪,須四五月乃消。」

龍門山 :在城北十五里,與龍山對峙。

石膏山 ,在城西北,入益都界。

大弁山 ,沂水東南曰大弁山。大弁今人譌作大屏,字相類而誤。唐沈亞之《沂水雜記》又訛作太平山,當從《水經》作「弁」 者是。大弁東即大峴也。方山 ,在城東北十里上莊社。

英山 :在城東南三十里。

大山 :在城南三十里。

孤山 :在城東四十里。

峰山 :在城東南六十里。

雙山 :在城東南四十里。

柳山 :在城東七十里。

廟山 :在城東八十里。

鳳皇山 以形似名。以上四山相聯。

青山 :在城西南十五里,與牛山對峙。

恨虎山 :在城西四十里。

黃山 :在城南四十里。山頗高大。

米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嵩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與黑山相連,近沂水、蒙陰二縣界。山出銀礦,其山下河水中亦時出礦及金沙。山間又出有鉛錫銅鐵,亦時有石碌、丹砂之類。招引礦徒及好利者開礦,為邑中害。此即略水洞。

黑山 ,在縣西七十里。

海浮山 在冶源山,下臨熏水,冶水上有神祠,疏松數株,靉如碧雲。

甕石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山頗高峻,行者徑焉。上有石陡立,遠而望之如甕,故名。

白崖 在縣西南三十里。上古剎中有枯松,甚奇古,為《八景》之一。

白龍洞 風火洞 ,在宋莊社。其東數里,懸厓壁立,名「小百丈。」 亦有洞,相傳二洞相通,嘗試以火,則煙透出也。

五鳳山

半壁山

孟坡山 在縣西南。按《縣志》作孟婆山,在縣西十五里,視群山獨高,螺峰如髻,中空曠,可容百餘人。

大寶山

靈寶山

筆架山 、三山俱在縣南。

三郎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有明衡恭王葬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