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3 (1700-1725).djvu/8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神祠,原治服鐵牛者也。祠旁有聖水泉。《齊乘》啇山,在臨淄西三十里,今隸高苑。

大清河 ,古濟水也。舊經臨濟縣南,今在境外西北五十里。濟水勁疾,穴地伏流,隱見無常,發地皆泉,故一見為濟源,再見為滎水,又見為山東諸泉水,而溢為大小清河,其實皆濟水也。小清河 ,濟水之支流也。發源於濟南之趵突泉,流而為濼水。《春秋?桓公十八年》,「會諸侯於濼」 是也。流逕華,不注山華。泉水及歷下名泉七十二皆入焉。

孝婦河 古名孝水。齊有婦顏文姜,事姑孝遠,道取水以供,姑嗜,不間寒暑。偶靈泉生於室,文姜常以緝籠蓋之,姑怪其取水即得。值姜出,姑入室,發籠觀之,水即噴湧,與《益都》事同。蓋一事而兩地,或傳之誤也。

支脈溝 在縣南二里。洩馬家泊一帶水,逕博興達樂安張家鎮入小清河。今湮塞。

麻大泊 在高苑、博興、新城三縣之間,俗名「官湖」 ,又名「錦秋浦」 ,即魚龍灣。周回五六十里,蒲葦叢生,芙渠如錦,亦一大觀也。

馬家泊 在縣西南五里,原聚水之處,若天雨連綿,則駕鴨灣水又灌入泊中,汎漲為害。《樂安縣》無《山》。

海 在城東北一百三十里,渤海也。按漢有北海、渤海二郡。季札稱齊而言曰東海,蓋各以方名,東海可也,北海可也。《山海經》則以海東北陬為渤海,何也?其于河濟、滹沱所注,皆謂之渤海,亦謂之渤澥。古稱曰小海,又曰少海,他直曰海而已。由此言之,今所負為渤海可知矣。

濟水 ,《水經》云:「東北逕樂安縣故城南,又東北入于海。」 按《禹貢》道沇水東流為濟,又東北會于汶,又東北入于海。蓋從今小清河道入于海耳。按《山海經》云:「濟水出共山南,東丘,絕鉅鹿澤,注渤海,入齊琅槐東北。」 而《注》云:「自滎陽東經陳留,東北至高平,北經濟南,至樂安博昌縣入海。」 《禹貢》「沇水東流為濟,又東北會于汶」 ,又東北入于海。濟水蓋從今《大清河》道入于海耳。

淄水 《水經》,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至樂安城南二十里黃坵店,南入邑境,北至曲堤,折而東北流,逕城東十里朱家道口,又東北逕古鉅淀、廣饒、琅槐地壽光縣界,合濟水入海。而桑欽偶遺鉅定、廣饒、琅槐三方未及,是以酈道元《補註》之曰:「淄水又東逕鉅定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廣饒縣故城南,又東北逕琅槐縣」 故城南。所謂「三縣故城南」 ,其實為利縣之東,今城之東北耳。北陽水 俗名洋河,古名濁水,亦曰澠水。《水經注》:「濁水一名溷水,出廣縣為山,至樂安城東南二十五里大王橋頗東北下逕城東彭家道口。」 女水 俗名裙帶河。《水經注》:「女水出東安平縣之駝頭山,逕安平城東,東北逕壟丘東,東北入澱。」 今水出臨淄縣鼎足山,左通塞不常,山則經安平城東北入《北陽水》。

澠水 俗名漿水河。《水經注》:「澠水出營城東,世謂之漢湊水也。」

清水泊 ,在城東北四十里,受北陽、女二水。又北為馬車瀆,合淄水,本曰「鉅定湖」 ,其西北為漢故鉅定縣。

支脈溝 在城北六十里,起高苑,城南二里,《逕博興》盡邑境,洩馬家泊一帶水入于海。今迹微存,居民皆佃作供租,非甚潦無水也。

壽光縣。無《山》。

海 ,見前所謂「北海」 也。與樂安同。鹽政亦相似。瀰河 ,在縣東十里,即府城東巨瀰河。

堯水 縣東二十五里。源出臨胊堯山,下流逕府城東香山,又東逕縣治東北,入于海。

龍河 ,在縣西一十二里。

丹水 ,即昌樂東丹河也。東北流經縣東三十里,達于濰,又東入于海。

王欽河 源出縣城西南二十里高家莊,逕縣城西北三十里曰板橋,北流而入于清水。泊洋河 ,即府城北陽水,流經縣西四十里,北流入樂安。

臨胊縣

胊山 ,在城東南二里。縣以此名,《水經》所謂「覆釜山」 是也。

委粟山 :在城東北三里。孤阜秀立,形若委粟,故名。

龍山 :在城東北十里。舊傳有龍見此,因名。山下有潭,禱雨多應。

靈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晏子春秋》云:齊大旱,景公欲祀靈山。晏子曰:「靈山以石為身,草木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