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3 (1700-1725).djvu/80

此页尚未校对

海本謂之渤海,亦謂之渤澥,海別枝名也。《齊乘》云:「北徼之山,循塞東入朝鮮海限塞山有此一曲。北自平州碣石,南至登州沙門島,是渤海之口,闊五百里,西入直沽,幾千里焉。」 今沙門島對岸之鐵山,正當渤海之口。由是沙門大海以西,皆為青州北海云。

東海 諸城,東南濱海,無復鄰邑。其距縣治一百五十里者,南龍灣海也。一百三十里者,信陽場海也。場南十五里為宋家海口,又南一里為安家海口,又南十五里尹家海口。尹、安二口屬日照境內,惟宋家口屬諸城,為本處,及淮客商往來泊船裝卸貨物。

齋堂島 在瑯邪山東南海洋中,去岸五里,人入島必以舟渡。島中坦地約千餘畝,多土少石,甚肥饒,萑荻鬱塞,產紫竹、黃精、海棗。上有廢井,沙徑可容車行,海濱居民樵採賴之,乃「始皇、漢武登山侍從齋戒於此,故名。」

沐官島 在信陽場東南里許海水中。島形廣半里,袤有里半。北枕陸,潮上沒陸,潮退陸出,沮洳難行。島南臨海洋,產海狗。其名「沐官」 者,以在昔從官齋沐祀神之義。

附:潮汐 先儒潮汐之論詳矣,皆謂潮之遲速大小有常,一稟於日月之所臨,則水往從之,而又推本於周天度數,謂月加子午則潮長,或不然之,謂非加子午乃加卯酉也。其說亦互異難信矣。其謂潮之極漲在春秋之中,潮之極大在朔望之後。又曰:「減於大寒,極陰而凝,弱於大暑,畏陽而縮。」 數語稍明,其餘難曉。

附:海運故道 「元時江南糧艘,皆由海道自南而北以達燕都。故本縣境內如龍灣、信陽一帶海濱,最為要衝,帆檣林立,舳艫相銜,其盛可以想見。明初給餉遼卒,海運如故。永樂徙都北平,初年亦常行之,後以頻罹風波覆沒之患,遂命尚書宋禮等復浚會通河道,於是漕河專行,而海運全廢矣。」

淄水 ,出顏神鎮東南二十五里岳陽山東麓,地名泉河,古萊蕪地,岳陽即原山也。入巨淀,出注車瀆,合時水入海。淄多伏流,俗謂「上下有八十溜。」

南北二陽水 。南陽水出石膏山,經舊益都、東陽兩城間,東北流合瀰水。北陽水出九迴山,東北流入樂安縣界,亦名澠水。古謂「澠水不冰,瘦馬不渡」 者,即此,非臨淄縣之澠水也。按酈道元云:長沙水出逢山北阜,世謂之陽水。東北流逕廣縣故城西,即舊益都城是已。又東逕故七級寺禪房南,即今郡城北門陽水是已。又云:「此水時有通塞。宋世水絕復流,劉晃賦通津焉。魏太和中,水復竭。先公即任未期月,是水復通,澄映盈川,海岱之士,又頌通津焉。」 又云:「陽水北屈逕漢城陽景王劉章廟東,東注於巨洋。後人堨斷,令北注濁水,故時人通謂濁水為陽水,故有南陽、北陽之論。二水渾流,世謂之長沙水,亦或通名」 為澠,故晏謨、伏琛為《齊記》並云:「東陽城既在澠水之陽,宜為澠陽城」 ,非也 。按此文所云「先公」 者,酈範,字世則,後魏青州刺史。

孝婦河 ,源出益都縣西顏神鎮南三里。《輿地志》言,有顏文姜事姑至孝,常踰歷山險,汲新泉以供姑嗜,一旦泉湧於室,遂流成河。李忱《集異記》以為顏文姜也。此水經淄川縣西南,合瀧水,東北會萌水,北經長山、新城,又達小清河,抵高苑、博興、樂安,東北高家港入於海 。按《水經》一名籠水,又名孝感泉。《續征記》曰:「齊孝婦誠感神明,湧泉發於室內,潛以積籠覆之,由是無負汲之勞。家人疑之,待其出而搜其室,試發此籠,而泉遂噴湧,故名籠水。今顏神居民施機轉關,皆為碾磨,張於水上,尢便於陶。」 宋歐陽修有《水磨詩》。

七里河 在縣南七里。源出劈山陰崖間,北流逕響水崖,響水注焉。又北入於家河,東北逕赤澗合澗水,東北逕穆家莊,與龍淵水合流。龍淵 在縣東七里,平地出,旱潦不加盈縮。又東北流入巨瀰。一云「此即建德水。」

聖水 在縣東十里聖水祠前。有泉二泓,清瑩見底。

平盧水 ,按《輿地考》,益都有平盧水,唐人嘗以此水名郡為平盧,今邑境不聞此水,或易其稱,不可知也。古人謂盧為黑,故有「彤兮盧兮」 ,淄亦黑色,或盧即淄乎?

石子澗 在縣西南。一曰「瀑水。」 宋知青州富弼禱雨處。

瀰水 ,《水經》云:「巨洋水出朱虛縣東泰山。」 《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