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3 (1700-1725).djvu/72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五十九卷目錄

 青州府部彙考一

  青州府建置沿革考

  青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青州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二百五十九卷

青州府部彙考一

青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益都縣附郭。

秦、齊郡地。漢置益縣,屬北海郡。武帝時,封淄川懿王子為益都侯,立國于此。傳子及孫,國除,復為益縣。東漢屬樂安國。曹魏始名益都,置縣壽光縣,南,屬齊國。晉更名利益縣,屬樂安國。永嘉末,為前趙將曹嶷所陷,改築廣固城,有大澗甚廣,因之為固,故名。據險扼要,在縣西四里堯山之陽。逮劉裕恢復,改築東陽城,為刺史治。南北朝劉宋未初間,復別置益都縣,屬齊郡。元魏因之。後齊天寶七年,廢臨淄,移益都縣治郡城。後周于此置總管府。隋開皇初,郡廢,置青州府。大業二年州廢,置北海郡。唐改置青州北海郡。宋因之。金為益都府治。大定八年,于此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元為益都路,倚郭。明改益都為青《州府》,縣仍附郭。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一百七十七里。

臨淄縣

周以營丘封太公為齊國。後獻公徙都臨淄,亦營丘地。秦屬齊郡。漢置臨淄縣,為齊郡治,城臨淄水,故曰臨淄。東漢因之,為齊王國都。晉為齊國,治青州,刺史亦治于此。南北朝劉宋、元魏因之,改國為郡。後齊省入益都。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青州。大業初,省高陽、時水二縣入,移治于高陽廢城,屬北海郡。唐武德八年,復省時水入後州,改為青州,北海郡屬如舊。宋屬青州。金屬益都府。元至元三年,併入益都縣。十五年,復置,屬益都路。明屬青州府。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六十一里。

博興縣

殷,薄姑氏國。周成王滅之,以其地益封齊。秦屬齊郡。漢置博昌縣,屬千乘郡。東漢屬樂安國。晉因之。南北朝劉宋因之。元魏屬樂安郡。後齊改為樂安縣。隋復曰博昌,屬北海郡。唐武德八年,省樂安、安平二縣入五代。後唐諱昌,始改曰博興,屬青州。宋因之。金屬益都府。元初陞為州,屬益都路。明復為縣。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七十六里。

高苑縣

周地名苑牆,或云齊桓公嘗置苑囿此地。漢置高苑縣,屬千乘郡。東漢曰高苑,屬樂安國。晉曰高苑,古字宛菀,苑蓋通用。南北朝廢,別于縣西二里故城置長樂縣,屬渤海郡。元魏因之。後齊改屬長樂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青州。十六年屬淄州。十八年改長樂曰會城。大業初,復名高苑,屬齊郡。唐武德初,屬鄒州。八年,鄒州廢,屬淄州。後改州為淄州郡。景龍元年,析置濟陽縣。元和十五年,復省入。宋初因之。景德三年,以縣置宣化軍。熙寧三年,廢軍復為縣,隸淄州,即縣治置軍使。金因之。元屬益都路。明屬青州府。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三十一里。

樂安縣

周廣饒地屬齊。秦屬齊郡。漢置樂安縣,屬千乘郡。東漢屬樂安國。晉廢入廣饒縣,屬齊國。南北朝劉宋復置為千乘縣,屬樂安郡。隋開皇初,罷郡屬青州,又廢廣饒,移千乘于廣饒城。大業二年,罷州為北海郡,縣仍為屬。唐以千乘及博昌、壽光置乘州,尋罷州,以縣屬青州北海郡。宋因之。金復為樂安縣,屬益都府。元屬益都路。明因之。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九十五里。

壽光縣

夏斟灌氏地。周、春秋、戰國屬齊。秦屬齊郡。漢置壽光縣,屬北海郡。東漢屬樂安國,晉因之。南北朝劉宋省。隋開皇六年,以紀縣、劇縣、斟縣地,于縣北十里博昌故城復置壽光縣,屬青州。十六年,析置閭城縣。大業初,廢入壽光,屬北海郡。唐初屬乘州,尋州罷,屬青州北海郡。宋屬益都府。元屬益都路。明屬青州府。

皇清屬青州府編戶一百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