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3 (1700-1725).djvu/55

此页尚未校对

金計者如干,皆出於公,而靡徵於私;以夫計者如干, 皆出於郡,而靡需於屬。以磚石計者如干,以木鐵計 者如干,大抵皆出於陶冶貿易,而民固弗知也。蓋自 建城以來,未始有如茲之偉者。諸生許寶輩圖所以 不朽侯之功,會廷相北上,道城下,乃合詞誦侯成城 之蹟,且謂廷相郡人也,宜有紀述以傳。廷相嘗讀《易》, 至王公設險以固其國,未嘗不三復,嘆曰:「嗟乎!古聖 王所以為慮深長,一至此乎!故天子有王」城,諸侯有 郡城,卿大夫有邑城,皆以自固且固民也。今之太守 即古諸侯也,而於城乃獨弗加之意哉?雖然,天下之 事要非一人所能辦,而城池所繫,又事之至重且要 者。侯之茲舉也。若匪王公及張、杜二君慫恿胥協於 上,則亦安能成此百世之功也哉?是故君子之所為, 貴計大利而毋惜於小費,「知者所燭,嘗在未形,而弗 悔於方,張侯蓋有焉。後之守此土者,因而葺之,俾永 永無壞。是又侯所深望,而亦郡人所深祝者歟!」王公 名堯封,張君名英,杜君名民表,葉君天球字良器,蓋 皆名進士云。廷相既論次其事如右,乃復繫以詩曰: 「維博有城,自昔則然。史牒刊落,靡究厥源。初從巢陵, 實仍舊貫。」再移渡西,迄今罔變。於維陳侯,厥功有赫。 我城我池,乃經乃畫。我明有邦,斯民晏如。伊誰之力? 青史是書。憲憲葉侯,維時之望。嗣陳有作,允矣保障。 侯讓弗居,曰「中丞功。」亦有二史,胥相厥終。惠我邦人, 其永弗泯。薦詞貞珉,視後之準。

《重建麒麟碣》
葉天球

君子曰:「立政以昭勸為賢,舉廢為功。夫弗勸則無激, 廢則無徵。無激之風不振,無徵之事不信。」夫風不振 而事不信,欲政之良也。吾未能有聞焉。東昌域屬兗、 冀,間邇齊魯,其疇昔之賢產仕茲土,傑然而名世者, 不知其凡幾人矣。初,余以戶部郎中出守是郡,見其 務多填委,顧慮無以起之,故先力學典集,世登科者 為錄試昭勸矣。猶以為古者今之跡,先者後之鑒,今 與後者作之,而古先之或廢,亦非政之良也。日閱《府 志》,見所謂《麒麟碣》者,記淳于髡以下三十二人,憮然 而嘆曰:「惟是可以昭勸矣。」及詢其跡,咸為世永泐沒 不可徵也。余復憫然曰:「是終可以弗振而不傳乎?」時 會清戊平,厓林公志篤尚古,按《志》,亦以為然。遂訪於 耆舊,獲其遺於隆興佛殿鼎藉之下,石已磨裂,無復 古式。謹存馬周、房悅、劉昭、公孫景茂之名贊,餘無統 記。余又嘆曰:「是亦可以傳矣。」即較府志所載,淳于髡、 羊使君、徐爽、吳隱之、葛同五氏,總纔九人矣。余又嘆 曰:「事以義起,古既不可盡識,而嗣賢以列之,不其勝 於終沒乎?」於是以在祠、名宦、鄉賢,若蘇瓊、魯仲連以 下,咸續成數。題以爵氏,繫以贊辭,幽者闡,缺者補,總 前為三十有二人,蓋於古碣所載,若符契然。遂命石 氏鑴之,象以麒麟,蓋於古人立名之義,亦不相拂矣。 余又嘆曰:「是故可以勸而傳矣。」或曰:物之休廢惟期, 此亦氣數之偶然。余惟懿德攸尚,賢隱弗匿,若茲碣 者,更不知出於何記,然於既沒之餘,猶能使人追企 而復之,豈非「良心弗匿」之徵哉!然碣不樹於里,而必 於學者,學固賢材之所自出,而譬則麒麟之淵藪也。 因碣以崇名,因名以識實,觀之者詎不永永有賴也 夫。

《漱玉亭記》
楊守阯

弘治八年秋,予被命掄秀南都。還過臨清,予故人按 察副使陳公璧瑞卿職兵備於斯,訪予舟中,相與劇 談經世安民之道。既而都閫劉侯全、學政鄭滿、解元 王崧偕來謁,為言「公之蒞茲土也,謂經世之道,莫先 於安民;安民之道,莫急於弭寇。寇竊之所凱覦,恆於 食貨之所萃聚。故臨清之境,越人於貨者,率常有之。 有之而無備,則民罹其害,而經世之道缺矣。故備寇 不可無馬。」於是選銳卒若干人,購健馬若干匹,又作 馬廐若干間。廐去汲道稍遠,水不得時,人馬或至暍 渴。公曰:「吾於此顧使人馬不足於水乎?」即欲鑿井。或 曰:「廐西南有鹵井,久泥不食。」因命浚之。乃有甘泉一 脈出甃間,去井底丈許,涓涓下滴,泠然有聲。公往視 之,且諦聽之,欣然曰:「此井宜以漱玉名之。」遂覆以亭, 護以欄楯,四面階級,以通汲者。人馬具足,無暍渴之 患。境內有警,輒遣兵授馬,每發輒得奸宄無所容,黎 元有所賴。使數千里之間相安相養,以樂國家太平 之治,公與有勞焉。夫浚一鹵井,乃得甘泉,豈非公之 勤於民事,神固有以「相之歟?廣利拔刀而泉出,耿恭 整衣而水涌,古今所傳,不可誣也。願得一言以記其 事。」予曰:「《易》象有之,君子處萃聚之地,修戎器,戒不虞, 取井養之義,以勞民勸相,是固經世安民之道也。予 與瑞卿三十年前講《易》於《大學》,今瑞卿於萃井之象, 固親之行事矣。然尚有遠且大者,望吾瑞卿一井一 亭之」役,庸足記乎?雖然,法律取象,不概自平。執憲若 斯,何有和傾?此漢人之《井銘》也。「盈以其神,其來不窮。 疇肯似於政,其來日新。」此唐人之《井銘》也。請以是語 諸瑞卿,苟有味乎其言,請鑱諸石,益以自礪,且以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