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3 (1700-1725).djvu/52

此页尚未校对

若此。」適太守完顏允節復修崇之新大成殿。俄而去 郡,厥功弗集。公聞而嘆曰:「今不嗣續其功,殆非體上 意而昭吾道也。」於是確乎以興作為己任。乃請於州, 賴太守金吾劉公賢明樂善,欣從其請。於是正其地 而垣之,廣袤五畝有奇。鳩材募工,自大成殿塗塑潤 色,役不踰時,而制作燦然。宣聖之貌,則取乎闕里之 像;顏、孟之容,則法乎秘閣之本,皆作藻井華蓋,以尊 嚴之。升堂之像,自衮而下,繪壁之像,自鷩而下,皆循 其禮制而飭之。其《贊》則有唐名臣之文。講堂雖仍舊, 而增檁以廣其制,使寬而容。儀門改作,增土以高其 基,使翼然而正。從祀賢儒之廡,經籍祭器之庫,肄業 之館,庖廚之室,高下相對,皆創建而一新之。壯麗宏 廠,合禮應「圖,以至階序之布列,垣墉之環繞,水竇之 濬治,花木之栽植,如式如制。計其費無慮五百萬,皆 贍學之贏也。」公之意以為徒有修學之名,而不知教 化之源,亦不能啟之也。昔漢之文翁為蜀郡守,乃選 明敏有才者,親自飭厲。每行縣學,官諸生明經飭行 者與俱,吏民榮之。由是蜀地學比齊魯,於時人材有 至郡守刺史者。唐之常衮,由宰相為福建觀察使,治 臨於閩,至為設鄉校,民有能誦書作文辭者,與客主 鈞,禮俗一大變。歲貢士與內州等。是時歐陽詹獨秀 出學,舉進士登第,與韓退之輩同中選,謂之「龍虎榜。」 今王公東漢彥方之苖裔,家聲赫奕,文采風流,則與 文翁、常袞不相上下。王公亦能課諸生以文,獎其勤, 以策其惰,尚其能而勉其未至。其有承口講指畫為 文者,皆有法度可觀。博州號為「上州」,從來服儒冠,道 先王語,登科舉不乏人。今又化王公之德,將見豪傑 之士,應時所選,比肩繼踵而出,亦必如蜀、閩人材之 盛。去非耄矣,無能為也。感諸君之知待,不敢以鄙拙 辭。蓋自徐公之守是邦,當元豐戊午,距聖朝辛丑,蓋 百有餘年矣,歷官者不為不多,能推至誠,興崇廟學 者,僅一二耳。方今朝廷尊崇先聖之道,建立學校,移 風易俗,蓋欲追蹤三代之治,為守臣者不可不知皇 上崇儒重道之德意,學者亦當勉力己學,以資時用, 使風俗益厚,教化大行,不負在上作興之意也。公名 遵古,字元仲。好學守道。天下目為「遼東夫子。」其為政 也知所本。故所至稱治云。

《會通河碑記》
元·楊文郁

「先孝皇帝在位之十七年,江南平,薄海內外,罔不拱 北。臣順奔走率職。」乃置汶、泗都漕運使司,控引江、淮、 嶺海,以供億京師。自東阿至臨清二百里,舍舟而陸 車輸至御河,徙民二萬三千二百一十六戶,除租庸 調,道經茌平。其間苦「地勢卑下,遇夏秋霖潦,牛僨輻 脫,艱阻萬狀。或使驛旁午,貢獻相望,負載底滯,晦冥 呼警,行居騷然,公私以病,為日久矣。皇帝方圖收太 平之功,立尚書省,一新庶政,百廢具興,士有出意見 論利害者,咸得自效。壽張尹韓仲暉、前太史令史邊 源相繼建言,引汶水屬之御河,北陸運利相十百。」時 詔廷臣求其策,未得要便,以仲暉、源言為然,遂以都 漕運副使馬之貞同源按視。之貞等至,則循行地形, 商度功用,參之眾議,圖上曲折,備言可開之狀,政府 信其可成。於是丞相桑哥合同寮敷奏,且以圖進。上 俞允。賜中統楮幣百五十萬緡,米四萬石、鹽五萬斤, 以給庸直,備器用。徵旁近郡丁夫三萬,遣斷事官忙 速兒、禮部尚書張孔孫、兵部尚書李處選洎之,貞、同 源主其役。二十六年正月己亥首事,起須城安山之 西南壽張,西北行過東昌,又西北至臨清御河,共長 二百五十餘里。吏謹督督,程人悉致力。渠尋畢功,益 加濬治,以六月辛亥決汶流以趣之。滔滔汨汨,洪流 順適,如迫大勢,如復故道。仍起堰閘以節蓄洩,完隄 陳以備盪激。濱渠之民,老幼攜扶,縱觀徊翔,不違按 堵之安,喜見泛舟之役。於是須城、聊城兩縣父老各 詣所治致辭,謂「幸生長明時,獲瞻仁政,納大臣經濟 之謨,興官民悠久之策,宜錄紀成績,被之金石。」治渠 使者以父老之言為請,于時大駕幸臨上都,驛置以 聞。明詔翰林院其為運河命名,且文其碑。臣等乞賜 名會通。百拜稽首而屬辭曰:「謹按《書》以食貨為八政 之首,《易》稱舟楫有濟川之利,此古今不易之定理,而 京師所係為最重。故大舜命禹,既平水土,定九州之 貢賦,皆浮舟達河,以入冀都,功冠三代,為萬世法。自 茲以降,漢用鄭當時之言,引渭至河以利西都;唐用 劉晏之策,由汴入河以濟關輔。蓋京師者,四方輻輳, 兆姓雲集,六師所依以彊,百司所資以辦,不豐儲積, 政將奚先?我國家新天邑於析木之津,建萬億年無 疆之業,規模宏遠,治具周密。若夫漕運流通,國之大 計,舟楫致遠,功利懸絕,所宜亟講而行,雖費而不可 省,勞而不可己者。」臣竊跡近代,遼氏、金源氏皆嘗立 國,當時經度,曾不是思。豈不以興王之功,非僻陋者 所能與,而前修弗逮,乃所以啟盛時也與?先儒有言: 「聖人在上,則興利除害,易成而難廢。」欽惟皇上開物 成務,邁舜、禹而軼漢、唐,區區近代之君,固無以議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