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3 (1700-1725).djvu/45

此页尚未校对

臨清舊城 在州西四十里衛河西。隋置縣。宋建炎間,河決,移曹仁鎮。在今州西南十里衛河東。明洪武間徙今治。

《蓋村碑 》在州南舊縣城,元中丞蓋苖舊第,斷碑猶存。

漱玉亭 在州城內。弘治間,副使陳璧建,學士楊守阯《記》。

蓄銳亭 在州城內西南隅。副使張邦教建,學士穆孔暉《記》。

後樂軒 在兵備道後,副使陳璧建,取范希文「先憂後樂」 之義。

「秀林」 亭 :在城內,學士程敏政有詩。

館陶縣

蕭城 在縣。宋景德元年,契丹軍次于澶淵。北朝蕭后築城于此,壘坵尚存,或謂之即歇馬城。毛州城 在縣西南四十里,隋置,遺址尚存。歇馬城 在縣東南十里。相傳遼蕭太后嘗駐馬于此。

陶丘 ,在縣南鎮西北七里。《爾雅》云:「丘再成為陶。」 《禹貢》「道沇水東出于陶丘北。」 即此。

黃河故道 ,在縣西南五十里。漢時河決于館陶,即此。

平恩城 在縣。漢宣帝封許廣漢為平恩侯。黃花臺 ,在縣西南二十里。相傳館陶公主所築,遺址尚存。

《嘉禾碑 》在縣。元大德四年,縣令溫仲謙得禾一莖六穗,迺上之圖禾,刻石縣治之壁,名其堂曰「嘉禾導江。」 張䇓作贊。高唐州

德符堂 元天曆間,王懋德為中書左丞時建。學士虞集《記》。

同樂館 在州城內。元鎮國上將軍劉海嘗建亭館,集文人騷客讌飲于此,因名。又有濯清亭。《漯河故道 》在高唐州西二里,出東武陽,經高唐至千乘入于海。

馬頰河故道 在州西二十里,過朝城,經堂邑、清平,至樂陵入海。

恩縣

恩州城 在縣西四十里。金置。明洪武二年徙今縣。

金完顏右丞故城 ,在縣南二十里,今為「興福寺。」

四女樹 ,在縣西北五十里,有古槐一株。相傳四女不嫁,同植此樹,其地因名。

夏津縣

鄃城 在縣界。隋置縣,屬清河郡。已見平原。新縣店 ,在縣北四十里。隋初置鄃,唐改夏津,後罹水患,移治于此,後復徙今治。

彌陀廢塔 在縣彌陀寺內曾干塔下掘有石槨,槨內有金棺,棺內有水晶石瓶,內藏舍利七粒,傾出異香。又中一石匣,上刻「太平興國七年《定光佛舍利記》。」 寺廢,塔址僅存。

武城縣

武城舊城 ,在縣西四十里。宋大觀間,衛河決,徙今治。

德星堂 在縣內。唐崔鄲建,唐宣宗以其「一門孝友」 名堂。

濮州

古堯城 ,在州東南三十五里。《括地志》云:「在鄄城東北十五里」 ,即此。

偃朱故城 ,在州東二十里。丹朱之邑,今地名「朱家阜。」

鄄城 在州東二十里。漢置縣。唐為濮州,即今濮州舊城。《春秋》莊十四年,「單伯會齊侯、鄭伯于鄄」 ,即此。

鹹城 在州東南。《春秋》「僖十三年,會于鹹」 ,即此。臨濮城 ,在州南七十里。本漢城陽地,隋置縣。大業初,省入雷澤縣。唐初復置,今又省為鎮。每歲二月二十八日,四方商賈貨鬻其中。

臨黃城 在州界。本漢畔觀縣地,後魏析置臨黃縣,北齊省。隋復置。唐屬澶州。宋省入觀城縣。姚墟 ,在州東南九十里。《援神契》曰:「舜生姚墟。」 應劭曰:「姚墟與雷澤相近,後世稱為姚城。」 雷澤城 ,在州東南一百里,舊曰城陽。北齊廢。隋置為雷澤縣。唐、宋因之。金省為鎮。又按《府志》:在濮州之東南,舜嘗漁其間,《禹貢》所謂「雷夏既澤」 是也。昔雷澤縣治在此。東漢改雷澤為成陽縣。按《括地志》:濮州雷澤縣,本漢郕陽縣,古郕伯,姬姓之國。周武王封弟季載于郕。

濮州故城 在州城東二十里。正統末,為水所圮。景泰初,知州毛晟始築城王村,移州治焉。